外界評價:對你的的影響大嗎?

書中金句:

1.在考慮自己喜歡什麼、想成爲什麼樣的人之前,好像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自己“應該”做什麼。

2.我們並不是根據自己內在的特點或喜好,去確定要成爲什麼樣的人。相反,我們只是根據外部其他人的評價或期待,認爲身邊的人希望我變成什麼樣,我就要求自己成爲那樣。

這樣一來,一個人所表現出的自我,跟他內心的真實感受之間就是有差異的。這就是假自我。

3.爲什麼會有假自我?

如果一個嬰兒感受到,他跟撫養者——通常是父母——的關係是不安全的、小心翼翼的,他需要做點什麼來取悅父母,逗他們開心,才能換取他們更精心的照料,他就會覺得“滿足別人的要求”很重要。這就是假自我的苗頭。

4.假自我的本質都是把定義自己的權力交給別人。讓別人的評判來決定,自己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哪怕感受到心裏還有不一樣的需要,也只能作爲一個祕密,儘可能深地隱埋起來。

5.假自我是如何長期維持穩定的。

原理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假自我一旦形成,我們就會把真實的自己看成“錯”的、“壞”的、讓人討厭的,對它避之唯恐不及,絕不給它機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6.那麼,假自我的反面是什麼呢?要我說,是對“自我”始終抱有好奇心。

好奇,就是永遠要在他人的評判和你的個性之間,探索新的可能,不固着於自己身上貼的任何一張標籤。那都有可能不是真的你。

7.如果你向前走了一步,可能就能體會到原來不曾體會的自由和愉悅。


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案例,小的時候物質匱乏,能喫到一個雞蛋對我來說一年沒有幾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媽媽就說我喫雞蛋不愛喫雞蛋黃,可能是某一次自己確實有這樣的行爲吧,具體原因我也不知道。因爲媽媽的強化,我每次喫雞蛋就會把蛋黃留下,以至於再有這樣的機會,大人們都是主動先把蛋黃吃了,就給我留個蛋清。其實我是非常喜歡喫蛋黃的,因爲偶爾在同學家喫雞蛋,我也嘗過蛋黃的味道。可是,爲了迎合媽媽說我不愛喫蛋黃這個說法,好多年我都在父母面前不喫蛋黃。直到上了大學以後,離開了家人才改過來。多年以後一次閒聊,媽媽又說起這件事,我說其實我是非常想喫蛋黃哩,她非常不解,問我爲什麼不早說呢?就是啊,我爲什麼不早說呢?這可能就是那個假自我在起作用吧!

再分享一個案例,別人都說你那麼膽小,在人多的時候大氣兒都不敢出,還演講什麼,於是我給自己貼標籤我是膽小不敢在公衆場合講話的人,於是爲了自證這個話題,我真的就在公衆場合不講話了,可是有一次領導讓我上臺發話,當我越講越不緊張的時候,我發現自己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差。

如果我想做回真正的自我,我不害怕在公衆場合講話,那麼我就要做好強準備,長期自己鍛鍊講話,練着練着,自己就真的不那麼害怕講話了,所以還是要行動起來,具體怎麼行動呢!可以在老師社羣裏,找到一篇好的文章,拆解出來給大家做以分享。要面對真實的人真實的事和真實的問題,空說無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