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牵挂中的温馨

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叶一片片飘落下来,潮湿的沥青路面上斑斑驳驳。这些树叶,从春到秋,美丽了城市,温润了气候,现在完成了它的使命,恋恋不舍地离开枝头,最后归于尘土。

走在大街上,看到风雨中飘舞的黄叶,我想,自从仲夏到省城来,现在已是初冬,一晃快四个月没回老家了。

这是过去几十年从来没有过的事。

人们都说,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过去,父母亲身体都好,坚守在老家忙碌,我对这话感受不深。今年,父亲不在了,母亲被接到身边,原来的那个家、那个我们呆了几十年的老家,就变成一座空屋了。房子还在,但父母亲不住了,房子的魂就像丢了,回家的兴致也就淡了许多。

早先在单位上班时,下乡经过老屋不远的公路,总要顺道回家,看看父母亲。退休后进省城做事,为小辈帮忙,三个多小时的车程,驾车往返老家,一次也没迟疑过。因为,那里有父母亲在。

往家走时,后备箱里带些给父母买的衣物吃食,转回头时,后备箱更是塞得满满的。春天是豌豆青蒜,夏天是豇豆茄子,秋天是萝卜青菜,冬天是山芋青椒,都是直接从地里或大棚里起出的,粉嫩新鲜,青绿欲滴。汽车后备箱盛着的,是子女的一份孝心,是父母满满的爱意。

每次离家时,车子开出老远,拐上大路上的水泥桥,降下车窗侧脸回望,两个老人还在门口,远远地目送我远离。那么远,他们眼力不济,见到的肯定只是我那辆白色的丰田越野车,绝对看不到车窗里的我。尽管自己老大不小,经风历雨,感情早就深沉内敛,可父母亲倚门远望的镜头,还是让我禁不住眼睛发潮。

在父母亲的眼中,孩子不管年纪多大,永远也不会长大。儿行千里,父母担忧。这种担忧,并不会随着子女年龄增长、条件改善、阅历丰富而有所改变。

记得多年前,我已年过四十,孩子已读大学,自己在城里多年,也积累了些经验,负责一大摊子工作。一次回到老家,父亲坐在屋檐下,看着我吃着他刚从地里摘回的西瓜,朝我身上反复打量,几次欲言又止,像是要问我点什么,最终还是没有开口。

过了几天,一位也在城里的同村朋友遇上我,说起我父母亲,原来是他们对我的工作不放心。父亲悄悄向人家打听,我能不能应付得了那一大摊子工作,能不能把一帮人带好管好,甚至问起在台上会不会讲话,会不会也像人家干部一样、像模像样地做个报告?

朋友和我说起这些,我们都忍俊不禁,哈哈大笑。我终于明白,几天前父亲盯着我,浑身上下左看右看,就是想问这些的。当晚,我打电话回去,和他说起这事,他在电话那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你二十来岁出去,我什么时候看到你替人家开过会、讲过话的。我只记得,你跟着我干农活的样子,有些毛糙,有些笨拙。”说着说着,爷儿俩在电话里都笑了。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这种默默无言的牵挂。做子女的,牵挂着父母的健康、劳累;做父母的,牵挂着子女的工作、生活,牵挂着你全家人的平安。这样的相互牵挂,就是亲情纽带,也就是这种牵挂,让那个老家充满了温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