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 . 遊』川西紀行⒆ 諸葛大名垂宇宙


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01


川西之旅的最後一日,我們在成都。

在酒店喫早點時我便在想,還是應爲這座城市最濃墨重彩的時代留下一筆,因而我對坐對面的同同說,“今天我們去武侯祠吧”。同同眨着眼睛問我,武侯是誰?我說是諸葛亮。那時那個孩子也已瞭解了些三國故事,因而他知道如劉備、關羽和張飛這樣的三國人物,當然,自也有那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我捧着大碗邊吸溜着熱乎乎辣斯斯的雲吞湯水,邊給那個孩子講解杜子美的《蜀相》,那個孩子就坐在我的對面,抱着他的大碗,咧着嘴,呲着豁牙,傻笑着看着我。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深樹鳴。

三顧茅廬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


這首律詩的頭兩句我是很喜歡的,很有畫面感,以至最初讀它時,就對那座丞相祠堂有了嚮往。我對同同說,這是詩聖杜甫在諸葛亮去世五百年後,拜謁武侯祠時所寫的。那個孩子仍抱着他的大碗,咧着嘴,呲着豁牙,傻笑着對我說,他也想去。以至於坐在一旁的波,都嫌我話多了,耽誤了她寶貝兒子的早餐。

杜子美所云“何處尋”的“丞相祠堂”,就在如今以那座祠堂命名的武侯祠大街上。這座唐代還在錦官城外的祠廟,如今已在成都的一環以內,說它“坐擁城市繁華”,那是不帶一丁點凡爾賽的,甚至可以說,這座城市的繁華本就因它而存在的。

當然,即便門口的大街不歇氣地鼓譟着武侯祠的熱鬧,但武侯祠門頭的匾額,依舊不改初心地寫着“漢昭烈廟”。單看這個廟號,估計就有一半人以爲自己來錯了地方。“昭烈”是誰我不管,能先告訴我“武侯”在哪裏嗎?莫非是在隔壁?

這位“昭烈”是昭烈皇帝,他就是三國蜀漢赫赫有名的開國君主——劉備劉玄德,而漢昭烈廟就是祭祀劉備的帝王廟。其實在詩聖杜甫年代,諸葛亮的武侯祠確在劉備漢昭烈廟的西側隔壁。但在大明洪武年間,就藩成都的蜀王朱椿,或是見到了武侯祠香火的旺盛,想到了臣強君弱,進而擔心起了老朱家的江山,他在重新整修昭烈廟時,就將隔壁熱鬧的武侯祠一道整合進了帝王廟中。因而這兩處祠廟就進了一個大門,並美其名曰全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

朱椿遷祠,多少應算是好心吧,試圖扶正君尊臣卑社會倫常,然而從後世發展來看,這種整合卻越發像是爲玄德公去掉遮羞布的惡搞。



02


進了廟門,一進院落裏有兩座紅牆灰瓦的碑亭,右手爲唐碑,左手爲明碑。唐碑爲撰文、書法、刻工皆爲高妙的三絕碑,是武侯祠中的國寶。我第一次去那裏,三絕碑在維修,幾年後的第二次去,纔始見真容。

明碑是嘉靖年間擔任右副都御使巡撫張時徹撰寫的,張巡撫到四川拜謁武侯祠,見此處破敗,遂下令維修,並親自撰文,追述昭烈皇帝的豐功偉績。顯然這明碑是寫給劉備的表揚信,但碑名卻是《諸葛武侯祠堂碑記》,是不是很有意思。

從洪武遷祠,到嘉靖立碑,不過百年時間,昭烈廟在民間的口碑裏,就已泯滅於武侯祠中了。

碑後是二門,門匾上題寫着“明良千古”,有了之前的種種疑惑,不免在這裏也會多問一句,能“千古”的“明良”是誰?解它的答案自在大門兩側的楹聯之中:


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

歷齊楚幽燕越吳秦蜀,艱難留廟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由此可見,這裏合祭的是君臣,君爲明君,臣爲良臣,他們在這裏“一堂上下共千秋”,這倒很有些《三國演義》中羣英會的熱鬧,當然,這裏是繼承兩漢“正統”的,蜀漢羣英會。

二門後,就是那座羣英會的大殿了,大殿匾額上藍底金字地題寫着“業紹高光”。這裏的高是漢高祖劉邦,光是漢光武帝劉秀,他們分別是兩漢的開國君主。而三國中,自稱繼承兩漢事業的,正是這位號稱中山靖王之後的劉皇叔,他認爲他是“高光”之後的第三位。

沒錯,這座大殿就是“漢昭烈廟”的主殿,當中供奉着的,便是那位漢昭烈皇帝劉備。這個二進院落裏還有東西兩個廂房的偏殿,分別供奉着劉備的兩個好哥們關羽和張飛。偏殿與主殿間,有連廊相接,主殿左手爲武將廊,右手爲文臣廊,人們耳熟能詳又熠熠生輝的那些歷史人物,便依次端坐在他們主公的兩側,趙雲、馬超、王平、姜維、黃忠等等在左,龐統、簡雍、費煒、董和、鄧芝等等在右,兩邊各十四人,除了那位“長使英雄淚沾襟”的諸葛丞相,開創蜀漢歷史的名臣良將便都在這裏聚齊了。



03


小時候看那種英雄傳奇小說時,總嚮往羣英會那樣的熱鬧場面,就如“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三國演義》中的蜀漢英雄似乎沒有這樣團圓的大場面,但民間對蜀漢猛人也有“四將軍”、“五虎將”的排次,武侯祠武將廊中延申了這種排次,最終定出了“蜀漢一十四名將”。這很有些像是東漢初年跟着劉秀打天下的“雲臺二十八將”,再或是大唐李世民所隆重請上高樓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總之,是志同道合者們聚在一處的,好不熱鬧。

如果細究嚮往這樣熱鬧的根源,我們總似能看到草根的逆襲,看到通過打拼找到自己位置的人生希望。而這麼一羣人,他們在實現共同的人生追求時,又在努力構建着一個理想的社會模式,那是一個公平正義,相互信任,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理想社會,那個社會的根基,如果概括成一個字的話,就一定是個“義”字了。

三國時期,或許是我們古代歷史當中最爲慘烈而無義的一個時代。然而三國的故事,在後世的演變中,卻越發地背上“義”的責任。這或許跟唐宋以降,國家對儒家學說宗教化和教條化的塑造脫不開干係。在宋代,朱熹將蜀漢的歷史確定爲三國的正統,其後在三國中戰績並非超羣的關羽,卻逐步在脫離史實的演義中成長爲新一代戰神,並最終成爲與“文聖”孔老師平起平坐的武聖人。

如果說,被後世宗教化了的孔老師所揹負的社會責任是“仁”的話,關帝的責任自然便是“義”了。“仁義”,基本上就構築起了,宋明以來我國古代社會道德體系的脊樑。對於“仁”的理解,或許還需要一些有基礎的知識分子來解讀,而“義”,就可以直接推向普羅大衆,成爲理想社會里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準則。而在“義”的打造中,明代羅貫中成書,清初毛宗崗定本的《三國演義》,自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我們在最動盪、最難有義的三國時代,去尋求“義”的光芒,或許是出於戰爭年代裏人們對於“義”的渴求,或許是出於戰爭年代裏人們對殺戮的恐懼。儘管非常黑暗,我們也依舊願意製造出點點星光,而這些匯聚於劉備身旁名臣良將的熱鬧,不也正是我們對於那種理想社會的期許嗎?



04


劉備的昭烈廟後,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武侯祠。祠堂正殿的額匾上,黑底金字地寫着“名垂宇宙”四個大字。這是不是要比昭烈皇帝的“業紹高光”,大氣太多了。你玄德公還在自己的先祖中,比來比去地尋找驕傲時,他的軍師中郎將諸葛孔明先生已經直接在宇宙的留言簿上籤到了。

給出這個評價的,自然不是研究宇宙的科學家,而依舊是那位詩聖杜甫,它出自於杜子美大氣磅礴的那句“諸葛大名垂宇宙”。宇是空間,宙是時間,在無垠的空間和時間上都留下自己的痕跡,足見諸葛先生的重量。

大殿正中有一神龕,龕額懸匾“靜遠堂”,那出自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非寧靜無以致遠”。神龕中,諸葛先生在兩個小童的陪伴下,端坐當中,他手持羽扇,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神態安然,就似戲中扮相,在龕內燈光的照射下,三人就如在戲臺上一樣,只是這一幕被啞然地靜止於這高大的屋宇之中。

這裏聊聊諸葛先生名垂宇宙的功績吧,小談三點。其一謀劃,未出茅廬已定三分天下的《隆中對》,是年輕的諸葛亮交給劉備的是一份,對於國家未來構建的路線圖,也可稱爲是戰略規劃書。其實這樣的戰略規劃,史上非他獨有,韓信就曾爲漢王劉邦做過《漢中對》。這兩部策對都是史上掛了號的精彩,這兩位策劃者也都是史上掛了號的牛人,但他們所面對的領導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彼時的劉邦已經是雄霸一方的諸侯,而那時的劉備呢?雖也有自己的武裝,但也還得寄居於各位地方大員之下來討生活,沒有自己的根據地,撐死算一個垃圾股中的潛力股,可見《隆中對》的實現難度,還要更大一些。



其次聯吳,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舌戰羣儒的精彩,但拋開演義的成分,再設想一下這樣的舌戰,多少就有些天方夜譚般地畫大餅了。就說孫劉聯軍,孫與劉遠沒到平起平坐的地步,以一個岌岌可危的地方雜牌軍,要與強大東吳搞聯合,放在現在,是不是可以定性爲大忽悠呢?但這個年輕人拿下了這個Case,而劉備也從此翻了盤。

其三治蜀,我們國家不缺少統一時期的大治年代,但在周圍戰爭壓力下,很好地完成區域國家治理的案例卻並不多,這其實要求領導者要有更高超的軍政能力。而在這方面有兩個人物在歷史上是可圈可點的,一位是前秦的王猛,另一位便是蜀漢的諸葛亮。

對於國家治理的理念,武侯祠大殿門口的一副木聯說得很是耐人尋味: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1958年,主席來武侯祠參觀時,就曾在此聯前駐足良久,反覆玩味,或許在那一沉默的時刻裏,兩位雄才大略者就已經完成了跨越時空的對話。



05


武侯祠後還有三義廟,那裏祭拜的自然是劉關張三人的兄弟之“義”,主殿的門額上就寫着“義重桃園”。

走到這裏時,我問同同“義”是什麼?那個小孩喜歡桃園結義的故事,他說義就是結爲異姓兄弟,一起喝酒,一起殺敵。你別說,我覺得他說得有些道理。

“義”或許就是非血緣的人們之間的一種,相互信任的關係。《三國演義》中關於“義”的故事很多,其中最精彩的一定是關雲長千里走單騎了。在那個故事裏關羽掛印封金,千里尋兄,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完成義兄劉備的重託,將兄嫂送歸兄長的身旁,自己也棄曹歸漢,成爲“義薄雲天”的戰神化身。

當然,這個故事爲了講述得精彩,其中注入了大量演義的成分,不過在三國史實裏,卻也真有一件託付與不辜負的故事。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爲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就是歷史有名的白帝城託孤,而諸葛先生用他後半生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完成了先主的重託。如果說關羽完成託付,還給劉備的是一個女人和一個良將,那諸葛亮完成託付,還給劉備的就應是一個國家了。

相對於前者,後者莫不是更大的“義”,依我看,武鄉侯諸葛亮對於少主劉禪的鋪政,纔是三國故事中最大的義,是最讓人動容的信任與不辜負的佳話。只是由於時間線太過冗長而丟失了故事的精彩,也模糊了“義”的內涵。而讀者似乎更喜歡前者故事的暢快和鮮活,寫者似乎也更願意在暢快與鮮活的故事中去淺顯地解讀“義”的內涵罷了。



06


三義廟向西,過聽鸝館可到盆景園,我和同同沿着兩道紅牆夾持的狹窄過道南行,終至惠陵。那是蜀漢締造者,那位漢昭烈皇帝劉備的陵墓。

當初這座帝王廟,自然就是爲了祭祀這座陵墓而修建的,只如今,人們似乎走到了這裏,纔會驚奇地發現這裏居然還有一座帝王陵。更何況,人們來到此地的原因,多半也不是因爲那座帝王廟,而更是想一睹那位帝王的臣子。這或許是那位帝王的尷尬,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是會有大浪淘沙的,哪一位能在歷史中走得更遠,或許是他們生前的功績所決定的,而非地位。

那座陵冢,下層是花崗岩長石磊就的一人高的圍堰,圍堰攏抱成巨大正圓的基座,圍堰上是高高的冢丘。成都氣候溫潤,適合植被生長,如今冢丘上已草木森森,如一盆大號的花草盆景,與陵墓圍牆外,探過高牆的茂盛翠竹,綠意盎然地相得益彰。

這裏沒有武侯祠堂前那麼多的人,來此的人們,多會繞着陵冢輕鬆地閒轉上幾圈,與同伴在輕聲交談中,吐槽一下那段歷史,緬懷一下那位人物。只是我們似乎也很難說請,哪個是那個人物在歷史中的真實,哪個是那個人物在小說中的虛構。

我跟同同講,我對劉備的認知更多是來自《三國演義》的,不要認爲小說中的一些虛構情節就不真實。一本名著在時間中的傳播與弘揚,也同樣是歷史的一部分,它們也在一代一代地塑造着,我們對於歷史的認知。



而在我心目中,劉備就不像個帝王君主,而更像個帶頭大哥。

民國史學家蔡東藩先生評價劉備“起自寒微,以一販履織蓆之貧民,獨能具有大志,交結英雄,爲國討賊”,說他與關張誓同生死,這既說明他有“駕馭英雄”的能力,又有“令人傾倒、樂爲用命”的個人魅力。

主席生前對劉備的評價更是中肯,說他“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終成大事”。我們知道劉備敦厚重義,他與關張桃園結義是流傳千古的佳話,而他人生最大的貴人,卻不是他最好的兄弟,而是小他二十歲的諸葛孔明。就像一箇中子,他與關張的相遇,不過是一箇中子又遇到了另外兩個中子,變成了三個中子。而他與諸葛亮的相遇,就不是又多了一箇中子,而是爆發出讓人恐懼的核能。

在遇到諸葛亮之前的二十年,劉備的創業可謂步履艱難四處碰壁,而遇到諸葛亮之後的十三年,劉備的人生就像開了掛一樣,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

劉備和諸葛亮,很難說誰成就了誰,就像《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所說的,“其(劉備)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有一句我們常用來形容小夫妻的詞,用在他倆身上似乎更貼切,那就是“金風玉露一相識,便勝卻人間無數”。



07


但劉備成在個“義”字上,敗也在個“義”字上,他不顧諸葛亮的勸阻,爲給兩個好兄弟報仇,不惜與東吳徹底絕裂,最終兵敗夷陵,命喪白帝城,將新生蜀漢政權的大好形勢葬送,讓人讀此莫不扼腕嘆息。

主席說劉備的失敗在於沒有分清主次矛盾。個人覺得,劉備重義,但他“義”的格局還是小了些。

爲什麼諸葛先生能名垂宇宙,那是因爲他有以國家爲格局的大義。就像諸葛亮在《出師表》開篇所說的那樣,“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與這樣的格局相比,劉關張的義,是否還羈絆在人與人相處的哥們義氣中不能自拔呢。後世的《三國演義》似乎也更願意着筆於這種哥們義氣的暢快抒發,而埋沒了這種更宏大的義。

魯迅先生說《三國演義》將諸葛亮描寫得“多智而近妖”,我們讀者也在作者的引導更崇拜於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將他奉爲智慧的化身,其實這不是恭維,而是對諸葛亮最大的抹殺。學了很多的知識,身有很強的才幹,如沒有強大的正能量的德行做支撐,知識和才幹也可能會化爲反動的作用,就如西漢末年篡漢的王莽。而在諸葛亮的精神世界裏,知識和智慧或許並不重要,他精神氣質的核心價值還應是“忠義”,忠於漢室,義於先主,這或許纔是他人生最大的追求。

說了這些過去的人與事,其實也是無用的,我們不是當時人,沒有當時人事的羈絆自可以於無聊中暢快吐槽。而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當下的時人,被當下的時事所牽扯,而重複着轉着歷史的圓圈呢。

如今想起了武侯祠,想起了曾與同同一遊的經歷,也又想起了那些三國的人與事,不覺留下這多筆墨。

寫於此處,天過子時,一首渾厚的男低音老歌從暗夜的意識深處悠悠響起,就以它來做個結尾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川西紀行》推薦閱讀:

『雲 . 遊』 川西紀行② 神祕的大佛

『雲 . 遊』川西紀行⒄ 永遠的生靈


《人在淮安》推薦閱讀:

『雲 . 遊』人在淮安⑨ 承恩,西遊

【人間文品】人在淮安⑿ 此地曾有淮陰侯


----------------------------

我是雲行筆記,在此潛心打造屬於自己的《文化苦旅》,讓我們來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