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 . 遊』匡廬筆記⑦ 三寶樹與大師年代


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一早在含鄱口走得遠了些,因而回到賓館時,就已經上午八點多了。我迅速收拾好行李,並急匆匆地退房,不過即便如此,遊覽文化線路的一線小巴也還是都走了。看來今天的路,就只能靠雙腳了,還好廬山牯嶺鎮周邊的核心區域不算太大。

從地圖上看,太極賓館正北不遠的地方,便是廬山著名的三寶樹景區,我想近水樓臺先得月,今天的行程就從那裏開始吧。不過地圖上看着不遠的路,走起來並不輕鬆,那路要繞過玉屏峯,因而也需要上山下山。經過昨天三疊泉的一番登山洗禮,今天的人基本上算是廢了,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見到個上下坡就條件反射地皺眉頭。

翻過一道山樑,山下就是黃龍寺了。

那是一座沒有院牆的寺廟,當我在茂密的林間看到它的黃牆紅柱時,便已經走進了這片伽藍之地。這寺確也是簡單,就一座大雄寶殿,踞在依着山勢的高臺上。殿後一排僧房,同樣大黃的牆上寫着“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僧房一側,有一條上山的石路,我不信這寺如此簡單,以爲那路上還有寺的延申。沿着路上山,山上下來的遊客跟我說,他們是從蘆林湖來的,山上只有林,沒有寺了。

這寺真就這麼簡單,用偌大的山林,守護着一尊佛。

這是一座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佛寺,建寺主持釋徹空因承襲臨濟宗黃龍派,而將這寺起名黃龍寺。這位釋主持手眼通天,結識了萬曆皇帝的生母慈聖皇太后,因而獲得了許多太后和皇上賞賜的經書、佛像等寶物,這深山中的小寺也因此名聲大噪。而這位釋主持也是有理想的,他藉着這網紅的流量,也效仿淨土初祖慧遠大師結社廬山,就在這座黃龍寺裏他結了石林社,在他的社員裏,我看到了東林三君之一的鄒元標。

這座曾經輝煌一時的黃龍寺,如今也落寞了。人們來到這裏的緣由,多半不是爲了寺,而是爲了被欄杆圈上的三棵樹,這個景區就叫做三寶樹。那三棵寶樹就長在大雄寶殿的高臺之下,一棵是銀杏,兩棵是柳杉,都有幾人合抱的樹圍,都有秀於林的高。

當然,這樹之所以爲寶更在於時間,兩棵柳杉下的青石上就刻寫着“晉僧曇詵手植婆羅寶樹”數個字,這字雖是民國人寫的,但託的是晉朝的僧人,如此粗粗地算一算,這樹也有一千五、六百年的樹齡了。



寫此文時,我找度娘搜索了一下這位曇詵法師的資料,網上關於他的資料不多,但也寥寥地有的。他是劉宋時期廣陵人,自幼師從於慧遠大師。其後他的人生亮點就來了,其一,相傳是他創建的大林寺;其二,他是蓮社十八賢之一。

先說大林寺,它是與東林寺、西林寺齊名的廬山三大名寺之一,當然這寺更出名的還是它的桃花。它讓白樂天在“芳菲盡”的“人間四月”,看到了“始盛開”的“山寺桃花”。白居易對大林寺也推崇備至,說它是“匡廬第一境”,不過這個“第一境”到了宋代就已經荒廢了。

徐霞客遊廬山時說,“(大林)寺四面峯環,前抱一溪。溪上樹大三人圍,非檜非杉,枝頭着子累累,傳爲寶樹,來自西域,向原來有二株,爲風雨拔去其一矣”。這說的是黃龍寺前的三寶樹嗎?因爲黃龍寺前確也抱有一溪,在黃龍潭。或許是寺挪了地方?或許是樹了挪地方?或許是有人記錯了地方?總之可以畫個問號在這個地方。

再說那個白蓮社,我知道它還是因爲看到過那幅現藏於遼寧博物館的,北宋張激白描的《白蓮社圖卷》,其中便有曇詵聽經的畫像。白蓮社是東晉慧遠大師會同惠永、惠持、劉遺民、雷次宗等高賢一道精修佛學,而在廬山東林寺結下的社團,遙想當年,在廬山腳下也是羣賢畢至,大師雲集。當初廬山結社人員百餘,後來白居易將其中的人物精選爲十八位,因而又稱爲蓮社十八賢。

那幅《白蓮社圖卷》開篇,便畫下了慧遠大師與道士陸靜修執手相談的場景。相傳居住在廬山東林寺的慧遠大師,送客不過虎溪。一日與陶淵明、陸靜修聊得嗨了,相送時不覺過了虎溪,溪旁虎嘯提醒,三人大笑而別,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的故事。

只是可惜,這次來到廬山時間太是倉促,不能去拜謁淨土祖庭東林寺,去看看那條虎溪,走走那座小橋。我只能在這三棵晉人種下的古樹下,去遙想當年羣賢畢至的白蓮盛會了,有慧遠大師,有陶淵明、謝靈運,有劉遺民、雷次宗,當然還有親手種下這婆羅寶樹的曇詵法師。而在時間的剪影中,從這樹下走過的,又何止晉代衣冠,或有李太白、白樂天,或有蘇東坡、朱夫子,抑或有徐霞客、方以智、黃宗羲、錢澄之等等等等。

這些光彩奪目的人物,或曾從樹下不經意地停留小憩,或是扶着老幹感慨今昔。如此一部千年的歷史,就真得因這樹的枝繁葉茂,因這山的鐘靈毓秀,而傳承得分外生動了,分外鮮活了,分外有血有肉了。

以至觸摸到它,你似就能感受到時間的另一個盡頭,以及那另一個盡頭裏的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將這些人物貫穿,將這些人物想的、說的、做的梳理出來,不就是文化嗎?而這多太過響亮的名字彙聚於此,或便是唯廬山纔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在吧?



三寶樹旁有一座現代的小石碑,寫着黃龍寺摩岩石刻,是江西省文保單位。沿着三棵寶樹邊的石蹬道下山,不久就看到路旁的一面巨石上刻着“降龍”二字。

這說的是山下的黃龍潭裏,曾潛藏黃龍爲非作歹。那位高僧釋徹空路過此地,聽聞有妖,自當如《白蛇傳》中的法海一般不能容忍。於是施法除妖,過程咱就自己腦補吧,反正他最終是在此地建立了黃龍寺,降龍除怪。看來那寺的建立之初,也有着與天鬥、與地斗的其樂無窮。

沿着石蹬道下行,果然寂靜的松林間漸聞水聲潺潺,行至愈近,水聲愈是劇烈,最終化爲滾雷般的轟鳴,看來那條桀驁的黃龍,還在這裏不消停地發着龍脾氣。那巨響來自黃龍潭瀑布,在那個不大的小潭上,有個十數米高的斷崖,一條從崖上密林間衝出的溪流,如白練般從黑石的斷崖上跌落,便形成了黃龍潭瀑布。

瀑布旁側的高崖,已被青苔覆滿,不過依舊能辨別出篆書的“龍泉”二字,這自是在說有龍的存在。不過到了這裏,來往的導遊就不在說那龍是惡龍了,而說這潭是好運潭,反正來此洗洗手,上至延年益壽,下至桃花好運,種種都可以有。

潭旁的一座大石上,也不落空地題着兩首詩,都是民國手筆,其中一首是龍溪林而嘉題寫的。這位林先生是民國實業家,在閩臺兩地很有聲望,他在廈門鼓浪嶼上的別墅叫做菽莊花園,我去那裏遊覽過,因而對他有些瞭解。

他詩的後兩句是“而今始識廬山面,欲掬黃龍洗劫塵”,是不是在民國年間,黃龍潭就已經有了好運的意味了呢?

從黃龍潭沿溪流下行,不遠就到了烏龍潭。烏龍就比黃龍溫順許多,那裏的石崖也就兩三米高,充沛的水流從崖上衝出,化成四五條瀑布,這或許就是傳說中的,大龍生出的許多小蛟龍吧。但爲什麼是烏龍呢?沒有一條“龍”是黑不溜秋的呀,或許當初是五條瀑布,叫五龍潭吧。

黃龍潭和烏龍潭瀑布,雖沒有李白所望的馬尾泉瀑布和朱熹請人畫下的三疊泉瀑布那樣的壯觀,但卻也是瀑布的另一種小巧的景緻。看着這樣的景緻,不覺會讓人有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禪意。

而這又讓我想起了張激的那副《白蓮社圖卷》,其中的最後一段畫的是張野濯足。這位張野與劉遺民、雷次宗一道,不屈從於劉宋的賞賜,甘願做東晉的遺民,他們也因之脫離塵世,追隨慧遠大師上了廬山修行淨土。

而在畫卷中,張野就望着一條低矮的瀑布,雙腳不覺深入溪流之中。屈子在《漁父》中說,“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那這潭水,算清算濁呢?

其實想到這些時,我也不覺找到一處幹松石面,坐在潭邊,將鞋子脫了,兩腳伸進清涼的溪水中。陽光透過廬山的峯巒,暖暖地灑在身上,身後不時有遊人來了又去,去了又來,誰又管它。眼前的五龍瀑布化出的轟鳴,已成爲這一時間裏的永恆背景,而自然的“真意”,不就在“此中”脈脈流淌着嗎?

你看着它有“多嫵媚”,它又何嘗沒有在看着你,“應如是”呢。




以下爲,北宋張激《白蓮社圖卷》片段





《匡廬筆記》推薦閱讀:

『雲 . 遊』匡廬筆記② 望廬山瀑布

『雲 . 遊』匡廬筆記④ 青蓮川與三疊泉


《無錫筆記》推薦閱讀:

『雲 . 遊』無錫筆記⑤ 歷史的院落

『雲 . 遊』無錫筆記(終)寄暢*空靈


----------------------------

我是雲行筆記,在此潛心打造屬於自己的《文化苦旅》,讓我們來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