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 . 遊』李德立和他的廬山花園


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廬山蘆林路與環山路相交的地方有個小山丘,叫做吼虎嶺。

我在嶺下路邊,無意中發現山嶺西麓的松林裏有一統小石碑,走過去一看,是2003年立的“史蹟保護區界碑”。估計走到這裏,就算進到了那個做爲文化景觀被保護下來的,廬山牯嶺鎮了。

既然已經偏離了主路,我索性就爬上了那座不高的小嶺,果然在山崗上,看到了幾棟精緻的紅頂別墅隱沒在山嶺東麓的松林之中。山上有條僻靜的大月山路,彎彎繞繞地將松林裏的紅頂子連在一起。我沿那路下山,兩邊的別墅,也便一棟又一棟地從道旁浮現。這些別墅如今大都成了度假酒店,部分歸入到了名苑別墅羣,它們大都建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前後,細想想,至今也大都有了百餘年的歷史。

其中依山勢而建起的2號別墅,甚是小巧別緻,我順路,也多角度拍了幾張照片。回來檢索資料,才知道那是1920年美國人建的德爾別墅,石木結構,佔地154平米,是廬山東谷別墅羣中,保存較好的一座。



那條從山嶺上下來的大月路,最後與繞過吼虎嶺的環山路在嶺下相交,就地理上來講,其實走到這裏,纔算進到廬山牯嶺鎮所在的那條長衝谷中。這個小鎮由一條中街爲骨幹中軸路,兩邊的小路整齊地垂直於中街,如一副完整的魚骨標本一般。這樣垂直中街如魚刺般的街道有九條,它們分別爲中一、中二、中三……直到中九路。

我下山進入小鎮的地方,就是小鎮最西邊的中九路。那條路的兩側,也整齊地規劃着許多別墅,其中有瑞士風格的貝克別墅,有日式風格的櫻花別墅,也有美式風格的法蘭威夷別墅。還有一座現在做了頤元賓館的,曾經的美國新教“聖公會”的會堂,這座建築建造的時間相對早些,是1905年。

我在讀徐霞客先生的《廬山遊記》時,最大的感觸是,徐先生腳下走過的廬山與如今的廬山是有着天差地別的不同的。徐先生爬的是一座存粹的山,他白天遊歷各個山頭,傍晚投宿附近的寺廟,這似乎已成爲了他旅行生活的常態。他遊歷黃山、武夷是如此,他遊歷恆山、嵩山是如此,他遊歷這座廬山也是如此的。

然而在徐先生的遊記裏,卻沒有寫下如今廬山上的核心景區——牯嶺鎮。他從東林寺上山,去了天池峯、大林寺、昇仙臺,卻沒有提到近在咫尺的牯嶺鎮,當然更看不到如今的文化景觀,爲什麼?原因也很簡單,先生來早了。



這座改變廬山文化景觀面貌的牯嶺小鎮,是在徐霞客先生登臨廬山276年後纔開始規劃建設的,而這座小鎮的締造者,竟然還是一位外國人。

這人叫李德立,一位英國傳教士。

1886年,22歲剛剛畢業的李德立來到中國,開始了他的傳教生涯。這位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是否成功,我們如今不得而知。然而我們如今能知道的是,他的地產開發搞得很成功,他開發的地產項目就在廬山長衝谷。

1895年,李德立到達中國的第九個年頭,他在九江英國領事的協助下,與九江道臺簽訂了對廬山長衝谷這片土地的租借協議,租期999年,每年租金一萬兩千文。李德立想要在這裏建設一個避暑勝地,直接將其命名爲Cooling(涼爽),漢語直譯便是“牯嶺”。後來,李德立爲這個地產項目成立了牯嶺公司,利用傳媒大作廣告,極力宣傳廬山風光的美麗和夏日的涼爽。

自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以來,長江中下游沿岸的漢口、九江、南京和鎮江都已開埠成爲通商口岸,三十多年來,這些城市吸引了大批歐美的商人和傳教士前來居住。然而這些城市的夏日多似火爐,酷暑難耐,因此李德立製造出的廬山避暑勝地,很受富有洋人們的追捧。那些購地者們紛紛來到牯嶺鎮,一棟棟別墅也便在這裏拔地而起。



沿中街北行,到下一個路口是中八路。那路口東南有一個高土坡,坡上有一棟門框和窗框都油漆成天藍色的兩層別墅,這便是當地著名的359號別墅,這裏如今已成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別墅建於1902年,是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約翰.伊萊亞斯建造的。當然它之所以有名,還在於它曾接待過的貴賓。1959年和1961年的兩次廬山會議期間,朱老總曾在此下榻,因而這座別墅又被人稱爲“朱**德別墅”。

牯嶺鎮上的許多別墅都有這樣的別稱,比如烏蘭夫別墅、茅盾別墅等等,這自然是由於廬山會議期間,與會的國家領導人下榻於那些別墅的緣故。而那三次重要的會議之所以會選在廬山,自然也是因爲它在夏日裏的清涼。而廬山之所以能成爲避暑的清涼聖地,自然還是得力於那位李德立先生的大膽構想和瘋狂運作。

如何看待李德立在廬山上的所作所爲?單就這個項目的運作上,他不像個傳教士,而更像個瘋狂的賭徒和精明的商人。爲了榨取資產的價值,他不惜採用美化甚至欺騙的手段來賣出手中的土地,因而他也被人們稱爲可惡的騙子。



但是爲了更好地規劃管理這片土地,他又迴歸到了一位傳教士,以一種宗教的巨大熱情,全力以赴地實現着自己所執着的理想。1896年,他在牯嶺成立了“大英執事會”,由7名英國傳教士和2名美國傳教士成爲委員,而李德立自任主席。李德立在他的自傳《牯嶺的故事》裏說,人們要推舉他爲“牯嶺之王”,而這不正是一個傳教士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嗎?

毋庸置疑,李德立對於牯嶺鎮的建設是做了大量的前期規劃和後期管理工作的,他重新修建了一條上山的道路,縮短了山下到牯嶺鎮的行程;他把長衝谷中的4500畝土地,按3.7畝一塊進行劃分出售,購地者可以在自己的地塊中,建設各種樣式的別墅;他注重城鎮的建設與自然的融合,因而禁止破壞城鎮周邊的環境,每戶也只允許蓋一棟別墅,提高單位的綠化率;他提前規劃好了城鎮道路、沿水的公園以及教堂、學校、路燈等公共設施,讓人們的生活更爲舒適便利。

在如今的中三路上,有個老別墅景區,進去要另花30元門票,不過有幾棟名人別墅還是很值得看一看的。其中建於1903年的281號別墅,就曾爲李德立先生的別墅,如今這裏成爲了“牯嶺租界地博物館”,詳細地講述着李德立和廬山牯嶺的那段因緣。

其中的310號別墅,是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曾經居住過的別墅,這裏如今也被改造成了“賽珍珠紀念館”。1897年,賽珍珠的父親美國傳教士賽兆祥,或許是看到了李德立的宣傳,而來到廬山購地建房。此後的每一年,年少的賽珍珠都會隨着家人來到廬山避暑。她在《我的童年》中寫道,“每年6月,當秧苗從旱地秧田移到水田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全家去牯嶺的時候了”。



1922年,30歲的賽珍珠在牯嶺的這座別墅裏,開始了她的文學創作生涯,十年後,寄託着她深厚中國情感的代表作——《大地》橫空出世。而牯嶺就像是這位女作家在中國成長和工作生活期間的桃花源,她需要不時地回到這個桃花源中,去尋找鄉土中國的厚重力量。而這裏,又何嘗不是與賽珍珠一道生活於此的人們,共有的桃花源呢?

而構建一個桃花源,又何嘗不是那位李德立先生的一個雄偉的人生理想呢?

李德立和他的執事會對牯嶺鎮的那些管理舉措,放在現在似乎很稀鬆平常,那就是一個地產或物業公司再常規不過的操作。但在一百年前,那卻是石破天驚的一筆,在那個時代,牯嶺鎮就是李德立這位夢想家建造出的在一座理想之城。

一般認爲現代城市的規劃運動,最早源於英國城市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提出的花園城市構想,他於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中闡述了這樣的構想。這個時間點,簡直與李德立規劃牯嶺小鎮驚人的不謀而合,但很顯然李德立更是實現理想的行動派。

當然李德立的牯嶺小鎮與霍華德的花園城市還是有着很大不同的。霍華德的花園城市裏是包含着人的生產和生活兩種社會屬性的,它可以稱之爲一個完整的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社會體系,而牯嶺小鎮更加體現的是那些居住者的生活屬性,它更像是現代的大型居住社區。但他們對於人的居住環境與自然的生態環境和諧相融的理念與實踐,卻是一致的。



坐在那座青苔爬滿外牆石壁的283教堂前,我凝望着眼前的這個小鎮,它是那麼的寧靜從容。它看上去那麼的普通,普通得有些老舊,然而卻曾經包容下,那樣富於創新的理想主義。只是那樣曾經超前的理想,如今已然成爲我們城市規劃的標準,倒使得這樣的創新,陷入到了法爾納科幻的尷尬,以至今天的我們已難以感受到,這樣創新的價值。

因爲科幻的實現,不一定都在未來,有些是在過去。

中國近代最美麗的一座花園城市,就這麼的在廬山上的這裏誕生了。截至1928年,牯嶺鎮共修建別墅712棟,其中國人別墅194棟,洋人518棟。這些洋人分別來自世界上的15個國家,而1928年的牯嶺就像一個萬國建築的博物館。

同樣在這一時期,牯嶺實行自治管理,儼然成爲了一塊“英租界”。直到1935年,民國政府才收回牯嶺租界地,而早在7年前的1928年,李德立就已經告別了廬山,告別了中國,遠渡重洋去到了新西蘭,開始了英國政府委派給他的新的使命。

牯嶺鎮最爲有名的別墅,莫過於河東路180號的美廬別墅了。它位於小鎮的東北角,西臨長衝河,東倚大月山,是沉浸於密林之中的一棟兩層的,被稱爲“美的房子”的建築。



當然這棟別墅的“美”,並不都是在於這棟別墅建築藝術的本身,而更應是在於這棟別墅曾經見證過的歷史。對於近現代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兩個人物,就曾先後入住過這裏,並在這裏做出了各自對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決定。

他們其中一位是,,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他就是在這個別墅裏蘊育出了對日宣戰的《廬山講話》演說稿,“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惟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

而另一位自然就是主席了,1959年,對新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那場廬山會議期間,主席就下榻在他的對手曾住過的美廬別墅裏。據說他走進這座別墅時,所說的第一句話便是,“委員長我來了”。

歷史讓兩位巨人,不約而同地踏上了廬山,而他們之所以會不約而同的來到這裏,或許就是因爲這裏有着花園般的美麗。

1996年,廬山因人文與自然和諧交融的文化景觀遺蹟,而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如今我們再看牯嶺,這座花園城市的文化景觀時,是否還能記起那個人物?儘管他有些利慾薰心,有些不擇手段,但他終歸爲了他的理想,爲我們也留下了這花園般的美麗,以至能讓這自然的山水,流轉出如此豐富而跌宕的歷史。





《匡廬筆記》推薦閱讀:

『雲 . 遊』匡廬筆記① 廬山,夜奔

『雲 . 遊』匡廬筆記⑥ 廬山冰川探祕


《揚州慢》推薦閱讀:

【文字之光】揚州慢⑦ 小苑春深

『雲 . 遊』揚州慢⑨ 無私山水瘦西湖


---------------------------

我是雲行筆記,在此潛心打造屬於自己的《文化苦旅》,讓我們來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