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一格》:冲破格子的一词一句

“轮到我的时候我该说些什么”,是著名电影人陈冲替《上海文学》杂志撰写的一个专栏。《回不了家的人》,是8月刊出的文章,文中写到了16岁时的李小璐浑然天成的演技,“我眼前出现了Pan在镜前为小璐造型的画面,他打量着镜中毛衣里面衬衣领子和纱巾蝴蝶结的大小、颜色,跟她说,我的女主角都是得最佳女主角奖的。小璐似笑非笑地看着他,好像在想,人家演得精彩跟你有什么关系?”

阅读格子的随笔集《人间一格》的一个多星期里,我的耳畔时不时出现幻听,觉得听到了陈冲正在朗读她回忆李小璐演技的那句话,“人家演得精彩跟你有什么关系”,因为,在格子所写的这些文章中,我总能看到躲在文字背后的作者得意地看着他的读者,说:“人家就是写得精彩,怎么啦?”

首次出现这样的感觉,是阅读随笔集中的《随父羡渔》时。要说格子在这篇文章里都写了些什么,无非是一辈子问土地要生计的父亲,因为生养了一对非常出息的儿女,晚年得以离开农村到女儿生活的青岛安度时日。岁月静好之际容易生出过于寂寞的烦恼,“我”偶尔去青岛探望父亲时就积极配合他到处海钓……希望渺茫、绝处逢生又由辉煌归于平寂,是格子笔下他父亲的垂钓记,过程虽写得一波三折,但要说同类题材的文章就无出其右者,这话恐怕就说得太大了,但是,《随父羡渔》是其中的佼佼者,一定没有疑义。那么,格子的好甚至独一无二,体现在哪里呢?他总是将他这个年龄的年轻人对社会对世界的认知貌似不动声色地嵌入父亲的垂钓过程,比如,写到“我”用手机替父亲查找青岛的潮汐表时,仿佛不经意地添了一笔“产品经理们围绕年轻一代搞出来的设计,经常让他摸不着头脑。即便如此,我爹也从不妥协。一次也没用过微信的语音功能,坚持发文字”,一句话层次丰富,逆着来欣赏,幽默地批评了父亲的固执后,再通过讽刺产品经理们的势利眼来暗指社会抛弃老年人的冷酷,特别是后一层意思,让我们感知到了一个叫格子的年轻人对弱势一族的温情。

像格子这样的年轻人,能对在迅猛发展的新科技面前一筹莫展的弱势一族表现出应有的温情,已属不易,他还对他们表达着理解的同情。还是在《随父羡渔》一文中,作者明知父亲海钓注定是没有收获的消遣,只要在青岛就随时准备着陪同父亲去海边外,还毫无保留地鼓励父亲入手昂贵的新装备……我以为那已是《随父羡渔》一文的情绪最浓烈时,文章的结尾处,格子写道:“视频里,他身姿矫健,看不出饥肠辘辘,一头白发在春色中亮得反光。他骑上公路自行车,用力蹬着车轮(脚蹬),车筐里载着空空如也的水桶。我在视频这头攥紧拳头,轻轻喊了一句‘加油’。”我被这貌似平淡其实浓情厚意的结尾,感动得一时喉头发紧。

也许,会有读者认定,那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主角是父亲,格子写来才这么善意满满。事实上,《人间一格》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读出了作者的善良的宽厚。

通过他的文章揣度格子的成长经历,生于农村,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武汉大学,大学四年后又考上了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才得以在北京站稳脚跟。相比同龄人,格子能有今天的生活状态,他一定要比城里长大的付出更多,但是,他从不在字里行间抱怨什么,而是以极大的善意和温情打量周边、记录生活,所以,一本《人间一格》,每一篇读来都叫人倍觉暖意融融。

更难能可贵的是,都是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场景的记录,格子写来却总能一字一词一句话一篇文章地冲破“格子”的边框写出属于他的新意,从而使得经由格子“滤镜”过滤过的日常生活,显得别有新意,特别是有着这个年龄的写作者对所理解的生活所做的别具一格的呈现。

《童款乐高》,堪称全书中的最短章,所写也是一件细如微末的小事:“我”照例去肯德基吃早饭,被管大堂的阿姨叫住,说要送一件礼物给“我”,说着弯腰在储藏区扒拉了半天,找出一件适合14岁以下儿童拼装的小乐高玩具递给“我”。虽然“我”并不想拥有一件肯德基玩具,“这将是我最珍视的玩具之一”——你以为这已是《童款乐高》的最亮点了?不是。格子又写“好的岁月给了我足够多的善意”,亮点在此,其亮度足以投射出整本《人间一格》的好在哪里。

而《我对超市的意见》这篇堪称全书最平淡如水的文章,所写就是作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翻阅了一下挂在超市门口的“毫无设计感的意见本”,然后选择了数条客人留下的意见记录下来——这点小事也能写成文章?可对有心的作者而言,就没有不能窥到生活真谛的小事,“翻完这本意见本只花了十来分钟,寻常生活便被从一侧凿了一个洞”,那么,透过这个洞能看到什么?令我服气的是,格子所写只能是他用心看到的人和事。

陈冲给自己的专栏起名“轮到我的时候我该说些什么”,初见有些诧异:哪有起这么长栏目名的?看久了,竟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栏目名,像《人间一格》的写作态度,不就是刚过而立的格子觉得轮到自己可以说些什么后而说的真心话吗?它们明亮、温和、善解人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