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谁的生活不苦涩?来吧,继续。

《信号》集结了美国作家蒂姆·高特罗创作的21篇短篇小说。每一篇都是一颗盐粒,放进多大的注满了清水的容器,我们得到的都是咸味足够的苦水,所以,《信号》的读者在豆瓣贴出的评价,多半只围绕着集子里的一篇小说谈论。想必,一下子将一本《信号》说透,太蛇吞象了。或者,是另外一种可能,要从21篇小说中选出一篇来以点带面地阐述《信号》究竟有多好的想法,让一群读者患上了选择综合症。

比如现在,我就很想说说《钢琴调音师》有多好,可是,不能称《收音机的魔力》为蒂姆·高特罗的代表作吗?一个穷其一生都在搞怪的男人,无非是想达成人生的一个小愿望——出个小名。读着这个男人为实现梦想、成为一个别具一格的收藏家后陆续收集麋鹿头、电动老虎机、用一辆1947年产普利茅斯汽车的车尾行李箱部分制成的荧光绿沙发等藏品的情节,大概不少读者像我一样已经觉得这是在蒂姆·高特罗的作品里不多见的喜剧片,但是,那个峰回路转的结尾不容置疑地告诉我们,蒂姆·高特罗醉心的,还是捡拾生活中的苦与涩,浓缩成一篇叫人读时呼吸不畅、读完难以忘却的小说。

只一遍,就盘踞在读者的脑海里久久不肯退潮的小说,仅被《信号》收入的,又何止《收音机的魔力》!紧接着《收音机的魔力》的《修炉人的哀歌》,也是。

将《信号》读到《修炉人的哀歌》,我已经积攒了一点阅读蒂姆·高特罗作品的经验,其中之一就是不能略过小说的标题,所以,在跟随修炉人在暴风雪中穿街走巷替坏了炉子因而难以抵挡严寒的主顾们解决越冬难题时,一直在留心谁人、何事让善良的修炉人哀伤。最后,竟然是那个小男孩!蒂姆·高特罗为《修炉工的哀歌》设计的结尾,用一句熟语来表述,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可是,一样的意料之外,蒂姆·高特罗的意料之外更让人意想不到;一样的情理之中,蒂姆·高特罗的情理之中,是能跨越山与海经得起时间折损的情理。

既然难以取舍,那就再读一遍,或许就能从21篇中选出最佳?然而,第二遍读完,选择综合症导致的焦躁,越发灼人。那就还是说说《钢琴调音师》吧。

《钢琴调音师》的起始段落,大概是《信号》中最平淡无奇的,“星期一早晨,钢琴调音师正在修脸,电话铃响了,忙乱中他把脸给划破了。电话线上的奇怪女士地一个人几乎从不出家门的人,寄生在镇南一所背靠甘蔗田的大屋子里。”不用说,小说的标题虽然是“钢琴调音师”,主角一定是电话线上的奇怪女士。就因为主角是这位奇怪女士,才使蒂姆·高特罗的这一篇让我觉得会被《收音机的魔力》和《修炉人的哀歌》等篇什覆盖,因为,这个起始段落让我想起了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还让我想起了亚历山大·佩恩的电影《内布拉斯加》。

联想从何而来?奇怪女士住在门廊凹陷破败的大房子,屋外的院子里花草已经乏人修剪,可她拧动门把手开门后迎接钢琴调音师的一举一动,却是保留着他们家族对身份低下者的待客礼仪——又一个生活在美国腹地的破落户生不逢时的故事,不是吗?且我们借钢琴调音师的眼睛看到的奇怪女士,活脱一个破落户后代的模板:像一种酥皮甜点,模样诱人,一拿起便会碎落。

可见,我还是第一次阅读蒂姆·高特罗的读者。蒂姆·高特罗怎么会允许自己将女人比喻为一朵花?奇怪女士叫米歇尔,从音乐学院获得学位后回家照料母亲。她的家族曾是贫困社区里的有钱人家,称霸一方也就在所难免,惹人讨厌也就情理之中了。等到米歇尔成为钢琴调音师的顾客后,已经没有人讨厌这个家族了,因为,破败了,偌大一个家族只剩下了老小姐米歇尔。

替米歇尔修了那么多趟钢琴,调音师从未听过老小姐弹琴。一旦听过米歇尔弹琴后,钢琴调音师建议米歇尔,换一架钢琴吧。米歇尔期期艾艾的,给出的理由倒不是买不起一架新钢琴,而是家族留给她的老宅子,已经承受不住搬出去一架沉重的老钢琴带给它的冲击了。

米歇尔终究还是买了一架新钢琴。在无人愿意帮忙擡走老钢琴后,会开拖拉机的米歇尔决定自己来,于是,在蒂姆·高特罗的导演下,对小镇来说惊天动地的一幕上演了。

那一幕实在太惊天动,读得人都要责怪蒂姆·高特罗的虚构太过分。可要举证小说家的虚构究竟过分在哪里,一碰就会酥坏的米歇尔会开拖拉机,这是小说开始不久蒂姆·高特罗就埋下的伏笔。当老宅子的前门挤不出一架老钢琴,不得已米歇尔只好请钢琴走后门。既然无人肯伸出援手,米歇尔决定发挥自己会开拖拉机的特长。她用绳子的一头拴住老钢琴的腿,另一头则绑在拖拉机上,她再发动起拖拉机借用拖拉机的蛮力把钢琴从后门拖出去不是轻而易举吗?这怎么可能是过分的虚构? 既然蒂姆·高特罗的虚构顺理成章,那么,半途中不得不跳下拖拉机的米歇尔致使不可控的拖拉机拖上沉重的老钢琴勇往直前,拖垮了老宅子,引爆了煤气管道……简直就是镇上最富有家族毁灭记的浓缩版,米歇尔的异想天开用数十分钟重演了一遍她的家族怎么会灰飞烟灭。

让米歇尔也随之飞上云天?这不是蒂姆·高特罗《信号》所要发出的信号,他让米歇尔住进了公寓,将去酒吧弹琴由为生活助兴变成了以此为生。谁的生活不苦涩?来吧,继续,所以,《信号》的21个故事个个都有败走麦城的经过甚至结局,但蒂姆·高特罗不愿意他的读者就此沮丧。他做到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