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以退爲進

由“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再到“穀神不死”、“用之不勤”,說明天地萬物自然而生的道理。老子的天地“不自生”與《陰符經》的“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是說天地長久而生萬物,是因爲天地與萬物本是一個整體,生死只是表象,天地並不隨萬物生死而變動,它無形無相,永恆存在。

有關公和私的論辯,《陰符經》說:“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大公與大私本無一定的界限。私到極點就是公。換言之,大公無私到極點,即是大私。不過,這樣的大私,也可以叫大公。

聖人效法天地的法則立身處事,去掉私心,把自己放在最後,置身於物外。奮不顧身爲天下人而努力。雖然把自身的利益放在最後,恰好是一路領先,光耀千古,以身長存世間。所以,結論說“非以其無私邪”,豈不是因爲他的無私,“故能成其私”,所以便完成他那與天地長存之私嗎?這個“私”,指個人理想。成其私,即成就個人理想。老子認爲天地不爲自己的存在而運行,聖人不因自己的私慾而行事,唯其如此,最後才能實現理想,這也是“無爲而無不爲”的道理。當然,聖人的這個“私”,其實是大公無私。

明白了這個道理,把道家的這種學說用在軍事謀略、領導政策上,便是“身先士卒”、“公而忘私”,成爲千古不破的無上法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