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傑廉悍的柳宗元

韓愈善寫墓誌銘,攜金上門爲長者求之者衆。墓誌銘多爲揶揚奉承之文,旨在替逝者溢美。所以韓愈所寫墓誌銘雖多,但除了文辭好邏輯強以外,大都沒有什麼實質性意義,不過替人作伐而已。但他爲朋友柳宗元所寫《柳子厚墓誌銘》則完全不同,不僅所寫客觀真實,且充滿情感,文辭優美流暢,結構條理清晰。完全可以當作抒情性的傳記看待。文章對柳宗元一身才華由衷讚歎,對其時運不濟懷抱不平,對其英年早逝心痛不已。確實,柳宗元如果不是運氣不佳,憑他的才華能力,當個宰相什麼的主政朝廷,一點也不令人覺得奇怪。可惜他參與了“永貞革新”,捲入了政治鬥爭的旋渦,乃至一生蹉跎,最後客死蠻荒。

柳宗元祖籍山西河東郡。祖上世代爲官,堂高伯祖柳奭曾爲高宗朝宰相,曾祖父柳從裕、祖父柳察躬都曾做過縣令。其父柳鎮亦曾爲地方官吏,終侍御史。柳氏與薛氏、裴氏並稱“河東三著姓”,所以柳家是名門望族,而且柳宗元的母親盧氏屬范陽盧氏,也是一個豪門大族,族中子弟高官層出不窮。所以柳宗元出身名門,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並耳濡目染官場人事。少年兒童時代,柳宗元因爲父親輾轉在大江南北地方爲官,也隨之四海爲家,閱盡山河人情,瞭解民生疾苦和底層生活,自小他便立下遠大的政治抱負。

青年時代的柳宗元滿腹經綸,意氣風發。韓愈贊他“俊傑廉悍,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在衆人眼中,柳宗元就是青年才俊的傑出代表,前途不可限量。人人都願與之相交。少者願與之爲友,長者願納之門下。二十歲的時候,柳宗元就進士及第,這在整個科舉考試中都極爲少見,一時名聲大振,朝野盡知。不久他被授予祕書省任校書郎。隨後他又參加了博學宏詞科和吏部取士等考試,皆名列前茅,得授集賢殿書院正字,這些職位雖不高,但都是很重要的歷練,是歷代政要的仕途邏輯起點。很快柳宗元即升爲爲藍田尉。兩年後又被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裏行。在那裏,他和韓愈、劉禹錫等人成爲同事和好友,並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年輕有爲的中低層官員。因爲位置重要,他跟不少朝廷的達官顯貴也有不少接觸。特別是得到了太子的老師王叔文的欣賞。

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繼位,改元永貞。新帝登基後,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並很快成立了一個主要由部分中層年輕幹練的官員組成的改革團體,柳宗元和好朋友劉禹錫等人成爲核心骨幹人員。柳宗元被提升爲禮部員外郎,掌管禮儀和貢舉。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後,推進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措施,史稱“永貞革新”。主要目的是抑制藩鎮割據,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宮市,罷撤各遊樂坊宦官;打擊貪官污吏,整頓財稅制度。並試圖奪回宦官和藩鎮手中的兵權。這些改革措施有利於樹立朝廷權威,有利於富國強兵吏治清明,但其時唐朝已趨於沒落,藩鎮割據,宦官掌權,黨爭激烈。國家權力早已四分五裂,而“二王劉柳”等政治集團的成員,不過是一羣書生,空有一腔報國情懷,其實政治上纔剛剛步入中樞,軍事上也沒有獲得任何藩鎮勢力的支持,對宦官又實行一味的抑削政策。而對朝廷其他官僚也並沒有很好地團結起來。唯一獲得支持的力量就是唐順宗,但唐順宗其時體弱多病,根本不可能勵精圖治,強勢支撐。如此一來,王叔文改革集團自己立足未穩,就急着四面出擊,等於處處樹敵。如果他們講究策略,團結一批打擊一批,而且不那麼急着全面推進,慢慢打牢根基,壯大力量,循序漸進,改革或能取得一定成效,畢竟一些中低層官員和廣大的黎民百姓還是很有可能支持改革的。

隨着順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爲首的宦官集團,部分與改革者政見不合的朝臣,聯合地方藩鎮勢力合力擊敗了改革派,順宗被迫禪讓帝位給太子李純,憲宗一即位就開始打壓改革派。貶王叔文爲渝州司戶,王伾爲開州司馬,王伾到任後未幾就病死了,王叔文不久也被賜死。柳宗元和劉禹錫等八位年輕的官員被貶爲偏遠州的刺史,未及到任,又再貶爲司馬,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永貞革新隨之宣告失敗,前後僅半年多。永貞改革之時,柳宗元和劉禹錫等人才三十出頭,正是大展宏圖的絕好年齡。可惜尚未來得及施展襟抱就遭遇了打擊。其中多數人經過這次人生挫跌,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只有劉禹錫這種性格開朗運氣奇佳壽命較長的人,才熬到了北歸朝廷重見天日的那一天,而柳宗元卻沒有那麼幸運,再也沒有機會實現他的治國安天下的宏大政治理想了。

永貞革新失敗後,柳宗元被貶爲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柳宗元又被加貶爲永州司馬。在那裏,他一呆就是十年,因爲政治上無法作爲,工作上也比較請閒。他自放于山水之間,轉而研究哲學,並勤奮寫作,創作了大量的詩文,著名的《永州八記》《捕蛇者說》等便作於此時。《柳河東全集》的540多篇詩文中有317篇創作於這十年間。韓愈說他:“益自刻苦,務記覽,爲詞章,氾濫停蓄,爲深博無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間。”詩人不幸,貶謫蠻荒,卻恰是永州山水之幸,得因詩人詩文而名世。

公元815年,柳宗元結束永州之任,奉詔回京。但由於政敵的仇視,柳宗元等人並未能留在朝廷,而是再次被貶到地方,雖然職務上升爲刺史,但任所更爲偏遠,柳宗元貶到永州南面的柳州任刺史。劉禹錫甚至被貶到更遠更偏的播州,因爲劉禹錫母親年邁,此去相當於永別,柳宗元出於對朋友的關心,冒死上書,願以自己任所柳州與劉禹錫的貶地播州對調,好在裴度等好友也及時施以援手,劉禹錫才被貶到相對較近的連州,而柳宗元依舊前往柳州任職。患難之時見真情,柳宗元這時尚自身難保,卻敢於冒險疏救好友,且不說是否獲罪,即便順利,以柳州對換不毛之地播州,自己得受多少苦且不說,弄不好就要命喪西南夷。但柳宗元就是這樣一個高義仁厚之人,對朋友忠誠赤膽。韓愈爲此感嘆道:“士窮乃見節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遊戲相徵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揹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爲,而其人自視以爲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江湖上多少酒肉朋友,平時稱兄道弟,臨難卻置身事外,甚至落井下石。看到柳宗元的義薄雲天,應該也會羞愧難當吧。

柳宗元在柳州任上,釋奴婢興教育,開荒地鑿水井,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實事好事,在當地人們中留下了極好的口碑。特別是他不僅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還親自講學,培育文風,真正做到了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直到819年天下大赦,憲宗敕召柳宗元回京,但柳宗元卻恰在這年因病去世,年僅47歲。柳宗元少有才名,志向遠大,以爲圖功只在朝夕間,豈知正是年富力強一心仕進之時,遭遇人生最大挫敗,從此一去荒遠偏僻之地,終生未能迴歸朝廷。

政治上未能實現平生遠志,殊爲可惜。但在詩文方面,柳宗元卻取得了驚人的成就,聲名遠揚,流芳後世。《新唐書》載:“宗元少時嗜進,謂功業可就。既坐廢,遂不振。然其才實高,名蓋一時。”柳宗元詩文雙絕,現留有作品達600餘篇,因大力倡導古文運動,與韓愈並稱“韓柳”,詩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的文章種類繁富,而且多出新意。韓愈評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因與韓愈都提倡古文運動,併成就斐然影響深遠,而名列“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他的文章有辭賦、有古文、有寓言、有遊記,各具特色,皆爲妙品。歐陽修詩讚其:“天於生子厚,稟予獨艱哉。超凌驟拔擢,過盛輒傷摧。苦其危慮心,常使鳴心哀。投以空曠地,縱橫放天才。山窮與水險,上下極沿洄。故其於文章,出語多崔嵬。”嚴羽稱許他道:“唐人惟子厚深得騷學。”

柳宗元的《天說》《封建論》《桐葉封弟辯》等論說文思想樸素深刻,文辭流暢犀利,具有很強的哲理性和邏輯性。寓言《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等繼承並發展了先秦傳統,嬉笑怒罵,諷刺抨擊,既有時代性現實性,又有幽默性藝術性。筆法高超,造意奇特。讀後令人忍俊不禁,又回味無窮。傳記《段太尉逸事狀》《梓人傳》《捕蛇者說》等,具有《史記》風範,言簡意賅,形象突出,扣人心絃,還緊密聯繫現實,帶有深刻思考。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最爲膾炙人口,特別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始得西山宴遊記》等《永州八記》,是他自放山水,寄情自然的表徵和佐證,這些作品短小精悍,清麗峭拔,意境優美,寄寓着作者的身世之感,寂寞之思。情與景,心與境,意與思,皆融爲一體,渾然圓滿,像是精緻的翠玉,亦似完美的圖畫。令人欣喜愛戀,心生嚮往。這些作品均寫於遭貶之後,如果柳宗元在政治上一帆風順,懷抱得展,很難想象還會有這些如珠似玉的絕佳好文問世。

柳宗元的詩現存只有140多首,多爲律絕,內容上多以田園山水和抒情寫意爲主,風格上類似陶淵明、謝靈運,語言樸素天真,意境淡雅清麗,思緒意味深長。往往在清雅中蘊藏幽怨,在淡然中寓寄濃烈,在慷慨中透出悲憤。蘇軾曾盛讚他道:“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他的代表性作品有《江雪》《漁翁》《溪居》《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等。

最爲後人傳誦的當屬《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短短的二十個字,卻畫出了一幅絕靜絕冷絕美的山水畫。一條寒江,一襲白雪,一葉扁舟,一個閒人,萬籟無聲,人鳥絕跡,如夢如幻,似真似非。所有的意向和景境,都在表達着一種情緒----“千萬孤獨”,這是詩人心中臆造的世界,和陶淵明《桃花源記》裏的世界一樣,只是陶淵明的世界是熱烈的,處處有我,而柳宗元的世界是冷寂的,處處唯我。

再看他的《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詩只有六句,迥異於律詩。但其意已盡,自不必循規蹈矩。詩亦如畫,盡現山水之美,同時寫出了漁翁生活之悠閒。整個詩境動靜得宜,聲色和諧,而山頂的白雲無心相逐,正是詩人心情的寫照。這也是詩人自放于山水間的詩意表達吧。

柳宗元的抒情詩也獨具一格,深厚真摯。像《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爲化得身千億,散上峯頭望故鄉。

柳州爲喀斯特地貌,山高而尖銳,柳宗元喻爲劍鋩,極爲形象。秋季本就易生愁緒,況柳宗元遠謫蠻荒,思鄉之情當在此季油然而生。劍鋩割愁腸,那種痛楚自是難以言說。詩人想象豐富還不止是這些,他希望將身體幻化成千萬個,就像孫悟空一樣,變成無數個自己,站在那數不清的山峯之顛,處處可以望見故鄉,望見故人。細品之下,詩人的情感是多麼濃烈而深沉。

柳宗元也許正是因爲情感太過熱烈,面對冷寂的山水,雖然他希望自己能夠自放其中,可總是覺得過於悽清幽峭,難以久居,所以謫居偏僻之所,對柳宗元來說是種極大的心理折磨,加之邊遠地區生活條件簡陋,所以柳宗元未能活到北歸的那天。不像他的好朋友劉禹錫,還能等到人事幾度變幻後,迎來一個相對溫暖完滿的結局。惜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