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4課例研究《霧在哪裏》

一、選課理由

國慶結束後被網課鋪滿了整個學期,根據進度選擇了《霧在哪裏》一課,由於條件所限試課一次,環節的銜接上問題不大,關鍵是在初讀和品讀的指導上缺少搭建的臺階,對學生已有和應有的學習效果預估有偏差。

在試課後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設計,首先將初讀和品讀兩個梯度的教學目標梳理清楚,再一步一步螺旋上升達成目標。在本班進行時就順暢了不少。

二、研究課標

2022版語文新課標針對第一學段關於閱讀與鑑賞的要求有:閱讀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他人交流。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沒感受語言的優美。結合《霧在哪裏》所在的統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主題“想象”,與新課標中所闡釋的內容相匹配,選文經典、語言生動,充滿兒童情趣。

新課標中的另一處要求: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再次研讀後在這一課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充分感知。

三、研究教材

《霧在哪裏》是一個童話故事。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將“霧”這一人們熟悉的自然現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霧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現出大霧籠罩下世界一片朦朧的奇妙景象。作者賦予霧以孩子的語言,把大霧籠罩稱作“霧藏起了世界”,把雲開霧散稱作“霧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課文顯得生動有趣。

課文共10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寫,說霧是個淘氣的孩子,引發讀者的閱讀期待;第二至七自然段寫了霧依次把大海、天空連同太陽、岸邊等景物藏起的景象;第八至九自然段寫霧把自己藏起,雲開霧散,一切恢復原狀的景象;第十自然段用設問句結束全文顯得神祕又回味無窮。

課文的段落結構有共同點。描寫霧的變化時,都是先寫霧自言自語,再寫霧把什麼藏起來,最後寫藏起之後的景色。課文的語言也很有特點,善用“無論……還是……都……”等句式表達大霧籠罩下的景象。既讓讀者感受到霧的淘氣可愛,又爲讀者想象霧景提供了依託。

四、解讀文本

1.關注插圖

課文配有插圖,第一幅畫的是淘氣的霧孩子用一大片霧,把大海、城市等藏起來的情景,畫面朦朦朧朧,隱約見到景物的輪廓。第二幅是雲開霧散的景象,畫面豁然開朗,搖着尾巴的小黑貓特別富有情趣。插圖前後照應,有助於學生圖文對照理解課文內容。

2.關注標點符號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對標點符號的理解能夠幫助他們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執教的過程中通過想象加標點和讀出標點的語氣等方法指導學生讀好課文。例如在讀課題《霧在哪裏》時,提問:如果要給這個課題加一個標點符號的話,你覺得應該加哪一個?這個問題本身並不難,在課堂上要有拔高才行,接着引導學生讀出疑問的語氣。通過學生的回答複習了讀疑問句要有上揚的語氣。

3.關注寫法

這一課對寫法的關注,主要是修辭手法方面的內容。本課以擬人的修辭手法貫穿全文,引領學生入情入境。上課伊始,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就瞭解到課文的修辭手法,課堂上重點引導學生學習、感悟擬人的修辭手法是如何表達的。並通過主問題:在作者的眼裏霧是一個淘氣的孩子,在你的眼裏霧是什麼?學生在理解霧的特點後,暢所欲言展開了豐富的想象。

4.關注單元編排

本單元圍繞“想象”這個主題編排了《古詩二首》《霧在哪裏》《雪孩子》3篇課文。這是繼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后又一個以“想象”爲主題的單元,本單元課文側重於體現想象之美:《古詩二首》中的想象能讓人人情人境;《霧在哪裏》中的想象充滿童趣;《雪孩子》中的想象美好純真。課文選材經典,語言生動,充滿兒童情趣。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教學中要循序漸進。體現指導的層次性。《古詩二首》可以利用文中插圖,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感受山寺的高聳入雲和草原的高遠遼闊;《霧在哪裏》可以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藉助課後題,仿照課文句式想象說話,體會霧的淘氣;《雪孩子》可以利用學習夥伴的提示,在想象中續編故事,感受美好的心靈。

本單元在《雪孩子》一課的課後題中,第一次提出了默讀的要求,這意味着要進一步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默讀能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是一種更常用的閱讀方式。起步階段的默讀訓練,主要是引導學生試着做到不出聲。

本單元安排了第三次寫話練習,以貓和老鼠爲話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續編故事。貓和老鼠是學生們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小動物,它們之間的關係也能從動畫片、圖畫書中得到多角度的解讀。通過想象類寫話,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個性化表達。

五、文體知識

《霧在哪裏》是一篇低年級的童話故事。

童話故事的特點是:它是具有幻想成分的虛構的故事;它大都採用擬人化的象徵手法;童話的情節緊湊,故事性強,而且富有濃厚的趣味性。

1.童話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誇張、象徵的手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

2.童話往往採用誇張、擬人的修辭手法舉凡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整個大自然以及傢俱、玩具都可賦予生命,象徵等手法編織奇異的故事情節。也是童話反映生活的特殊藝術手段。

3.童話表現出了我們對美好的嚮往和追求,能讓人長知識,讓人快樂,人類就是在童話的指導下長大的。

《霧在哪裏》一課主要採用擬人的手法將關於“霧”的科學常識暗含在生動有趣的文本中,在執教這一課時要充分發揮童話的魅力,巧妙地與生活相結合,引領學生感受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六、教學環節

(一)談話導入,讀好課題

1.以“水”的名義爲二年級的小朋友寫了一封信,引導學生猜測“水”的朋友是誰?

2.指導學生爲課題加上標點符號,讀好課題,讀好疑問句。

設計意圖:新課標強調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一課的導入部分,從課題入手,在理解的基礎上把課題讀好,同時巧妙藉助標點符號,取得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二)初讀課文,隨文識字

1.問題驅動一: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霧?引導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交流分享。

2.隨文識字“淘”,拓展“掏、萄”等字。

3.問題驅動二:這個淘氣的孩子做了什麼事情呢?引導學生瀏覽課文,找到關鍵句。

4.指導學生整體概述“霧到了哪些地方?”指導學生用不同的動詞進行表述,體會語言的精妙。

5.隨文識字“岸”,拓展同音字“暗”。積累識字方法。

設計意圖:問題驅動,層層深入,由淺入深。激發學生帶着疑問讀課文,帶着思考交流分享。同時進行隨文識字在加強學生記憶的同時也適當縮減了課堂時間。

(三)品讀課文,讀好語氣

1.想象畫面,讀出“霧”的淘氣。

2.思考:爲什麼把自己藏起來了?引導學生了解霧的特點。

3.讀好長句子、讀好頓號。

4.隨文識字“街”,結合生活實際組詞“逛街”。

設計意圖:緊扣單元主題“想象”,同時學習支玉恆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回答,並循循善誘地引導,步步深入地品讀課文。

(四)拓展延申,暢所欲言

1.研讀課後題,提出疑問:在作者的眼裏“霧”是一個淘氣的孩子,你覺得霧是什麼呢?

2.暢所欲言,積極評價。

設計意圖:以課後問題爲切入點,引導學生在學習“霧”的特點之後,結合自己的生活積累拓展延伸,將自己心目中的“霧”充分地表達出來。

七、名師招式

支老師的課非常的“活”。體現在學生思維的活躍、情緒的活躍、語言的活躍,甚至動作的活躍上。課堂上不時會發出陣陣笑聲(笑聲不僅來自學生,也來自衆多的聽課教師)。在這陣陣笑聲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是在愉悅之中,在支老師的巧妙點撥下,不知不覺地完成着一個又一個並不簡單的學習與訓練任務,看不出他們的學習有什麼負擔,而看到的是他們在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學習。

支老師在執教《第一場雪》中,在學習“雪後”一段時,支老師用鼓動性的語言引導:“雪景這麼美,誰能美美地讀一讀?用你的朗讀把大家帶到廣闊的雪野中去遊覽一番!”一名學生讀得尚可,支老師以他獨具特點的語言風趣地說:“讀得不錯,但他剛剛把大家帶到雪野的邊上,誰能再把大家往裏邊帶一帶?”下一個學生讀得反而不如前一個,支老師又風趣地說:“剛纔那位同學好不容易把我們帶到雪地邊兒上了,你又把我們帶出來了。”同學們開懷大笑之後,又投入到更加努力之中,爭先恐後地希望把老師和同學們帶入雪野中去,一次比一次讀得好,有的同學甚至超水平發揮,表現出的朗讀效果令人歎服。仔細體會,支老師在一個簡單的朗讀訓練環節中,不僅靈活地引導學生把自己置身於課文情境之中,讓自己與作者做心靈的溝通,同作者一起去觀察、體會、想象、思考。活生生地顯出語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讀出語言文字的“昧”,而且將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對文中優美意境的體會融爲一體,將各種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切實地落實在每一位學生身上。

聚焦到我執教的《霧在哪裏》一課,學習支玉恆老師課堂中的“活”與“實”有效統一。在初讀環節時,交流“霧都到了哪些地方,用筆在書上把關鍵句畫出來”時,通過小屏幕看到不經常舉手的程同學在特別認真地做着批註,特點點擊她的小麥克風邀請她回答問題,令我驚奇的時候雖然速度有些慢,但是一處不落地進行了完整的表達。不禁讚歎道:“表揚你啊。跟上個星期相比進步了一大截。第一,你主動舉手爲你點贊。第二,回答的問題很完整,爲你點兩個大讚。”看到她心花怒放的表情,將這一問題繼續昇華,出示圖片追問道:“小朋友們如果讓你用“先怎麼樣,接着怎麼樣,最後怎麼樣來”的句式把這三句話填到下面的。你會嗎?”接下來的劉同學不僅完整地回答,並且精妙地運用了不同的動詞表達:霧先“飛”到海上,接着“來”到岸邊,最後“躲”到城市的上空。順勢評價道:“這就是語言的精確性。我們以後在寫作文,或者是寫一段話的時候,你就要讓自己的語言豐富起來,語言精準起來,可以用不同的動詞表示不同的意境。出衆的往往都是與衆不同的。”

課堂上的“活”需要在不同的實踐中嘗試不同的體驗,但是老師所應具備的“活”則更需要研讀、反思、學以致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