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診斷:理解人格結構》第五章 初級防禦過程

防禦概念是精神分析人格診斷的核心要素。防禦有許多有益的功能,它作爲健康的創造性的使用方式,貫穿個體融入環境的整個人生,它保護個體遠離威脅,我們能從以下兩種情境中清晰的感受到防禦的存在,一回避或掌控那些強烈且恐怖的情感,通常是焦慮,但有時也可能是極度悲痛愧疚,嫉妒,及其他,特種複雜的情感體驗。二,維護自尊自我心理學理論。主要強調防禦處理焦慮的功能,科技關係理論,關注依戀和分離,但也重視壓抑內心悲痛的防禦作用,自體心理學者堅稱防禦有助於個體維護強大,穩定徵信的自體感受關係取向的分析師也強調伴侶之間或團隊成員之間共用的防禦方式。

精神分析,學家市場假設個體都有自己偏愛的防禦方式,以此形成穩定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應對方式,人們對特定的防禦方式和防禦方式組合形成自然的依賴,是由於以下4個因素及它們間的複雜交互作用所導致,第1個就是氣質,第2個是早年經歷,第3個是模仿或受教育父母及其他重要課題的防禦方式,第4個是使用特定防禦後的獲益,學習理論稱之爲強化。

兒童期應對創傷情境的細則性防禦,一旦固定下來以後,就會對各種刺激產生類似的反應,從而提示我們分析最主要的原則是解釋防禦的多重作用。

什麼是防禦呢?防禦是:

一)工作於意識之外,二)其發展與兒童的自我成熟度的發育一致,三)正常人格中的組成成分,四)應激情境會增加防禦的應用,五)有助於減少消極情緒,六)受非自主,神經系統支配 七)過度使用可出現精神病理現象。

總而言之,被稱作原始性不成熟或低層次的防禦,主要是指自我與外界的邊界較爲模糊而那些刺激成熟或高層的防禦則是整個體內部的界限相對清晰。

原始性防禦具有與個體前語言發展階段有關的兩個特徵,一缺乏現實檢驗能力,二缺乏對自身之外的事物的獨立性和恆常性的鑑別。例如否認被視作比壓抑更加原始,因爲但凡被壓抑的事物,至少得先被個體意識到,然後才能被推入潛意識,而否認則是即可反映缺乏思考過程。

原始性防禦具有淺語言,淺邏輯複雜性,意向化以及離奇性等特徵,因此比較難以表達清楚。

1 極端退縮

成年人的退縮常見於社會或人際情境,用沉溺於內心的幻想來期待與他人交往時的壓力,習慣性的使用藥物來改變意識狀態,同樣可被視爲一種退縮。

據研究者觀察,越是敏感的嬰兒越容易產生退縮行爲此類素質的歌曲有豐富多彩的內心幻想,並認爲外部環境艱難險阻,嬰兒望而卻步。養育者及其他老年重要客體的過度關注和情感侵入都將強化個體的退縮法治對兒童的要求,智若罔聞,任其自由,也使他們只能依靠自己的內心想象去應對外部刺激。

2 否認

嬰兒早期用於處理不愉快體驗的另一種方式是拒絕承認負性體驗的存在,否認是所有人面對災難時的本能反應。這樣的人堅信所有事物都會朝向好的方向發展。

否認防禦機制的典型病理例證便是躁狂個體在躁狂狀態下會用匪夷所思的方式否認自己的具體限制睡眠需求,財政危機,個人弱點,甚至即將來到的死亡威脅。

輕躁狂也被稱爲環性心境。

3 全能控制

在新生兒的眼中自己與世界融爲一體,認爲外部環境與自己的內心世界是相同的

相信自己能夠影響周圍環境,具有自主能力,使個體自尊的關鍵。如果個體一位尋找並享受這種全能控制的感受,而將現實和倫理都拋在腦後,那麼他的人格便於達到病態的標準,社會病態或反社會人格。

對於全能控制特性的個體而言,戰勝別人既是人生首要也是樂趣,所在這裏人雄心勃勃,陰險狡詐,勇於挑戰,目標明確,不惜一切的擴大自己的影響。

4 極端理想化和貶低。

嬰兒早期對自我的全能幻想,會逐漸被養育者是全知全能的信念所替代。嬰兒確實強烈,要需要相信自己的父母能夠保護他們,遠離生活中的所有危險,這樣成年後我們就很難回憶起當年的驚恐疾病,和傷害襲來時的脆弱,甚至面對死亡危險時的恐懼

每個人都有理想化傾向,我們習慣將兒童期全能感的參與,賦予我們情感依賴的對象,正常的理想化是成熟愛戀的必要條件,然而隨着個體逐漸發育長大,將童年時的依戀對象逐漸去理想化,也是分離個性化的必要程序。理想化還能有助於擺脫羞恥,使自我的缺陷通過與理想客體的融合可以得到很好的補救。

個體越是缺乏獨立依賴感越強就越容易誘發理想化。

具備理想化特徵者也具有自戀型人格特徵,他們終其一生根據自我價值評價他人,並通過依賴理想課題來努力使自己完美,與醜惡形成鮮明對比。

他們只有依靠這樣的防禦,才能持久的保住自己的吸引力,權利,名譽和對他人的價值。對於使用理想化和貶低防禦的個體自尊已不再意味着接受自我,而淪爲使自己日益完美的工具。。

理想化防禦將不可避免的導致原始性變低的結果,因爲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理想化,註定帶來失望感。

改變原始性,理想化防禦是所有長城精神分析治療的共同目標,但這些目標的實現常常與改變自戀型人格休息相關,與質量型人格者的生活滿意度以及其社會支持系統的狀態有關。

5 投射內攝和投射性認同。

投射和內射代表了同一硬幣的正反兩面。兩者都呈現出區分內心主觀和外界客觀之間的模糊不清。

內射是將外部信息歸爲內部心理的過程。內射在使用,不當時會使投射一樣產生高度的破壞。性病理性內射,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與攻擊者認同。在恐懼或受虐的情境下,人們會通過努力接納施虐者的特性來控制自己的恐懼和痛苦,我不是無助的受害者,我纔是施暴的強者,這種潛意識的願望是形成這種防禦機制的基礎。這種病理性內射,可見於多種疾病狀態,但是在施虐暴虐及衝動控制障礙中更爲常見。

內射與某些抑鬱心理存在關聯,當我們與人深度依戀時,便會產生內射,在內心將依戀對象的表徵融入自我身份,例如我是誰誰的兒子誰誰的丈夫誰誰的父親等等。

在投射性認同的過程中,不僅來訪者會根據既往的客體關係而扭曲的看待治療師後者,因受到壓力,也會不由自主的應用與來訪者的幻想相契合的方式來體驗自我。換言之,來訪者在投射的同時也會驅使被投射者的言行與之相似,彷彿被投射者也使用了內射。

投射性認同有一個自證語言的特徵。投射性認同與分裂,常見於邊緣性人格。

這種防禦機制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不易被人覺察,例如當投射性認同應用於樂趣愛的情感時,美好的感受將波及他人,產生積極的效果,有時投射的內容比較消極,但只要投射的方式比較溫和,那麼如果是在成熟的人際交往的情境下也能化險爲夷。

6自我的分裂。

成人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陷入困惑或受到威脅時,也會不自覺的求助於分裂方式,來理解自己的複雜體驗。政治學家宣稱所有處於逆境的團體都會奮力營造出一個形象鮮明的假想敵,從而迫使對方不得不應戰。

分裂防禦機制能暫時減輕焦慮和維持自尊,當然分裂往往已扭出事實來掩蓋真相。

在臨牀上當來訪者表現出絕對的態度,且認爲其對立面根本不存在時,我們稱之爲分裂狀態,例如一位邊緣型來訪者認爲自己的治療師是無懈可擊的好人,與他的工作單位中的冷漠敵對愚蠢的領導截然相反,在患者治療時會突然成爲發泄憤怒的靶子,只因來訪者將他們視作邪惡怠慢或無能的化身。而一週前來訪者還是治療時爲完美無缺,此時即便指出這種前後表現的矛盾性,他們仍會覺得理所當然而不改初衷。

7 軀體化

若兒童未能在養育者的幫助下,逐漸學習用語言表達感受他們便可能傾向於用軀體形式或行動來替代語言,爲師們認爲軀體化是情緒轉變爲軀體形式的過程。

治療師們長期以來認爲軀體化障礙的來訪者具有述情障礙,缺乏用文字表達情感的能力。

軀體化來訪者正因爲缺乏表達能力而出現自動化軀體症狀,因此很難獲得幫助,尤其是他們現在的求醫經歷中充滿着急躁憤怒,挫敗等不愉快體驗,因此使軀體症狀更加撲朔迷離。

8 付諸行動。

付諸行動是幼兒無需藉助語言便能表達內心想法的另一種方式。儘管防禦性付諸行動,對健康人和病人同樣適應,但將它納入刺激防禦過程仍有不妥。

付諸行動或行動化,可見於任何反映來訪者疫情態度的行爲,這些疫情可能來自於缺乏足夠的安全感,無法用語言清晰的描述自己的感受。付諸行動本身並無惡意而付諸行動所表達的潛意識或解離的情感的性質,是導致個體採用強烈的自動化的方式表達的原因,如吵鬧的兒童或無理的成人都被貼上了付諸行動的標籤。

9 性慾話也可以叫做本能化。

性慾化通常以付諸行動的形式出現,或可被認作是付諸行動的亞型。性慾望和性幻想根,很多時候其實是一種防禦方式,用於控制焦慮,維持自尊,補償羞愧或迴避死亡恐懼。

人們可能會經由潛意識將恐懼,痛苦,或其他難以接受的感受隨時轉化,爲新興奮,我們將這一過程稱爲性慾化。

校友花也常作爲用對方式來調節生活的煩惱,但在性慾化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性別差異,如女性更多傾向於性依賴,男性則偏向於性攻擊,有人將金錢幸運化,有人講髒話幸運化,還有人家權利性優化,不一而足,也有人將知識性慾化。

10 極端解離

解離是人們面對創傷的正常反應,當面對超乎能力範圍的重大災難,難以忍受的疼痛或恐懼時,人們可能都會以解離的方式應對。

那些童年時期從反覆遭受虐待的個體,更是會習慣性的以借力來應對刺激。這類現象曾被我們稱爲多重人格,如今改成解離性認同障礙。

應對難以忍受的情景,解離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人們可以藉此隔斷痛苦,恐懼,動物和死亡威脅,任何有過致命危險經歷的人,哪怕未曾經歷過難以共情的人,都完全能夠理解身陷絕境,而仕途至若罔聞的心態短暫或輕微的解離,能夠使人治安危於不顧,但解離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它會在尚未真正受到致命威脅時自動運行,從而嚴重損害個體適應現實危機的整體機能。這種狀態下的個體可能會把普通壓力理解爲危機情境,對自己和他人的認知出現混亂瞬間,意亂情迷,彷彿靈魂出竅。

本章介紹了原始性或初級的防禦有以下幾點極端退縮,否認,全能控制,極端理想化和貶低原始性的投射內射,分裂軀體化付諸行動,性與化和極端解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