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樣把對抗轉化成合作呢?

無論是家庭還是職場,總會遇到有人和你意見相反,互相對抗的場景,我們應該怎樣把對抗轉化成合作呢?


第一個模式:逆向思維,反對不如結盟,和“敵人”做朋友。

在工作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有些人合作起來很簡單,也有些人相對困難,還有些人,看上去壓根兒無法合作,甚至似乎對着來。

遇上第三種,正面對抗不僅會造成兩敗俱傷,也違背了職場共贏的原則。在這個時候,不如先給予,先把誠意和價值最大化傳遞給對方,緩解對抗的緊張情緒,當對立的局面被開,合作也就有了可能。


第二個模式:開放思維,求同存異,接受差異化合作。

三觀一致不是非要有着一模一樣的愛好興趣,而是彼此之間能夠求同存異,理解幷包容對方的不一樣。

你喜歡看電影,他喜歡打遊戲,這不叫三觀不合。你喜歡看電影,他卻說看電影就是爲了裝文藝,嗤之以鼻,這才叫三觀不合。

第三個模式:共贏思維,用同理心找到雙方利益共同點

      真實職場的大多矛盾和對抗,一方面是利益,另一方面是人際關係處理不當,尤其是沒有恰當把握自己的情緒,或者誤解別人的情緒。

      卡爾·羅傑斯最早提出“同理心”的概念,是指: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運用同理心,分析對抗雙方的矛盾點和對抗的真實原因,能夠找到自己和對方的連接點,合作就會有更大的可能性。

          比如:或許對方覺得你能力和經驗都不夠,拿你不當回事,或許你的存在或所做的事,對對方的利益構成了威脅,更或許就是單純對你不服氣,看不慣你的某些言行。

      轉換思維,站在別人的角度審視自己,往往會發現對方的情緒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們就在比較和競爭中實現自我價值,常會認爲他人的失敗才能帶來自己的成功,於是把大部分精力投入競爭一一這是典型的“你輸我贏”的刻板思維。

    史蒂芬·柯維很早就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裏,提到了獲得公衆領域成功的3個習慣:雙贏思維、知彼解己和統合綜效——每一個都需要他人的配合。

      職場是一個雙贏的地方,個人能力再強,也需要學習合作。即使“同理心”永遠無法達到完完全全的共情”,也能讓我們換一個更多維的角度思考問題,換一種更可行的方式解決矛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