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2《給教師的建議》30閱讀筆記

閱讀摘抄:

        談談直觀性問題

        培養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於思維,而直觀性只有根據它刺激思維過程的程度,起着促進注意力的發現和深入的作用。

      首先當記住,直觀性——這是年齡較小的學生的腦力勞動的一天普遍原則。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應當使年齡較小的兒童的思維在大自然中得到發展,是他們能夠同時看到、聽到、感到和思考。

        如果不形成發達的、豐富的情緒記憶,就談不上童年時期的完滿的智力發戰展。思維的源泉要到自然界和勞動中去教給兒童。

      第二:直觀手段只是在促進思維積極化的一定階段上才需要的。

        第三,應當逐步地由實物的直觀手段向繪畫的直觀手段過渡,然後再向提供事物和現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觀手段過渡。

        早在 一二年級就逐漸地訓練兒童能離開實物的直觀手段,但這絕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擺脫他。

        教會學生把應用題“畫”出來,其用意就在於保證由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如果哪一個孩子學會了“畫”應用題,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說,他一定能學會解應用題。

        先教給他們形象思維,然後再逐漸地引導他們進行抽象思維。

        第四,要引導學生由繪畫的直觀性逐步過渡到詞的形象的直觀性。

        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是因爲沒有經過一番長期的“形象思維”的訓練,然而教師卻在催促他們快點抓到抽象思維,但學生對抽象思維卻絲毫沒有準備。是形象思維與概念思維相脫節的後果,是教師操之過急的結果。

        第五,直觀手段應當使學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的、最本質的東西上去。

        運用直觀性原則時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學生的思維和心情的。要求教師有很高的科學的和教育學修養,懂得兒童心理學,懂得掌握知識的過程。   

閱讀感悟: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大多數老師都會運用直觀性手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保持專注度。但是對於使用這些手段的目的和意義,我們並不是很明確。直觀感知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抽象的概括上來,最終要總結出一般規律,以便舉一反三爲我所用的。今天的閱讀,讓我突然想明白了這一點,甚是欣喜。

        小學階段,直至中高年級,語文的課文書寫還是要以大量的具體感受爲素材,通過五官充分地來感受自然與生活,不斷的積累素材。從而從直觀的素材中窺見生活中包含的點滴美好和生活哲理。在觀察與思考中,總結前行的動力。

        就如低年級的《小馬過河》一文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中年級《陀螺》一課告訴我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高年級《“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告訴我們批評和表揚在人生的路途中同樣重要一樣。

          每一篇文章的素材都來自於日常的生活,都來自於生活的實踐。讓孩子們多多的親近大自然,讓孩子們的生活儘量的豐富起來,豐盈起來,爲孩子提供一個適於發展和成長的環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