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19:正道趨靜

《中庸》19:正道趨靜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孔子說:“射者射箭好比君子修身,偏離了箭靶子的中心,就反躬自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切學問都是爲着解決具體問題而產生和存續的。喪失瞭解決具體問題作用的學問,便沒有存續的價值了。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沒有解決具體問題意義和價值的學問。

中庸之道之所以傳承至今,其根本在於它自身還有解決具體問題的意義和價值在。

中庸被孔子奉爲人所能修養成的最純粹、最完美的德性——“中庸其至矣乎”。換言之,在孔子看來,中庸可以解決人類所面對的一切問題。如果其它具體學問是爲着解決某個、某類具體問題而產生和存續的話,中庸則是一切學問的根脈,一切人類學問從根本上都發自中庸。

在生活中,我們總有一種感覺,似乎人生面對的問題是永遠也解決不完的。有時候,還會有越解決問題越多的尷尬。這個時候,人內心裏會生出“根本”這個概念,似乎抓住根本,解決了根本問題,這種“斬不斷、理還亂”的問題才能得以緩解和優化。《大學》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強調的便是抓住了事物的本末終始,才能不斷趨近於最根本、最純粹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常情、常理、常道,纔有利於人的完成。

聖人立言,必是親身實踐驗證過了的,這樣說出來的話,才讓人倍感親切。後人讀起這樣的文字來,纔會有身臨其境之感。孔子一再強調自己“述而不作”,“述”的是什麼,一方面是前人的文明經驗——常情、常理、常道;另一方面是自己親身體驗、實踐過的,經由自己切己體察的道。

孔子時代,有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實際上“六藝”是當時貴族子弟的必修課。孔子被當時人稱爲“多能”,意味着他對君子“六藝”都很精通。他自己講如果一定要在射和御之間選一樣作爲立身之本,他願意選擇“御”——駕車。又講,如果富貴可以循道而求的話,他會憑藉“御”的技術去求富貴。

對於“射”,孔子也是精通的。“射有似乎君子”就是孔子在拿射禮來說明君子之道。

“射”是古代貴族的立身之本,天子憑藉“射”來考察諸侯,故有“射侯”之說。諸侯憑藉對於“射”的修習來修身。《禮記》中,專門有關於“射禮”的論述,不同層級的諸侯、卿大夫,進行射禮時,會演奏不同的音樂。射禮比的是諸侯、卿大夫合乎相應音樂節拍的程度,將箭射到箭靶上的準確度。天子憑藉這兩個評判標準,決定對諸侯的獎懲。換言之,“射”決定着諸侯的“飯碗”。這兩條標準之中,箭射到箭靶上的準確度很容易理解,射者步履、節奏合乎相應音樂節拍的程度,在今人看來,多少有些匪夷所思。今天的人們抱怨上級給的KPI指標太多時會抱怨說“既要馬兒跑得快,還要馬兒姿勢優美”。乍一看這個抱怨是合理的,認真想想,這個要求本身才是中庸的。恰如早年天子考察諸侯“射”時的兩個指標。

認爲這兩個指標是合理的人,常常是由自心出發的。正如孔子所講“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一方面,不能和着音樂的節拍把箭射到靶心上,天子會追究諸侯修身不到位的問題,做出相應的懲處。另一方面,諸侯本人如果出現了箭射不到靶心的問題,既不會抱怨比賽規則的問題,也不會將責任推諉他人身上,而會反求諸己身。反求諸己身時,纔會意識到“修身”的問題,纔會向“正心”“誠意”上求。相反的,認爲這兩個指標不合理的人,不會將努力的重點歸諸修身,最終必然走向“怨天尤人”,“怨天尤人”不是君子當取的人生態度。從這個意義上講,抱怨在上位者“既要馬兒跑得快,還要馬兒姿勢優美”的,一定程度上是“反中庸”的“小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外顯出來的“射者”的結果,從君子的視角看過去,是他自身修身的結果。《大學》講“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這個修身的結果,與他日常對“正心”的堅持修習休慼相關。今天,我們看奧運會上的設計比賽。選手之間,比的當然是技術,但更重要的還是“正心”的程度。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本來爲衆人所看好的選手,因爲忿懥、恐懼、好樂、憂患,而瞬間失了水準,成績讓人大跌眼鏡。今人所謂的“心理素質”,說到底就是一個人對“正心”條目的修習程度。

反中庸的小人要解決問題,因爲他一心眼光向外的緣故,最終流於怨天尤人,常常是問題越解決越多,越解決越困難。之中庸的君子也要解決問題,因爲他一向反求諸己的緣故,最終完成於對自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習條目的提升,抓住了問題的本末終始,必然是問題越解決越輕鬆的。我們看孔子高度讚賞的弟子顏回,也不過做到了“不遷怒,不貳過”而已,這個“不遷怒,不貳過”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是指向於“正心”的,在這個方向上,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歡喜,小進有小得,大進有大得。古人講“德者,得也”,每一份小得或大得,都是人之爲人該有的德性上的修養與提升。

君子所信從的中庸之道便是正道,正道是趨靜的,《大學》明確指出“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有得者必有德,不斷完成德性上的修習與提升,纔是人之爲人的“靈性良心”所在。纔是人作爲個體完成“人〞的定義、定位的必由之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