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陳飯”裏的農家希望

小時候過年,到了大年三十晚上,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盛上一大盆米飯,名曰“陳飯”,用來祭祀神祇,祭奠祖先,也寄託着全家人對來年的希望。這盆“陳飯”供在堂屋正中的神櫃上,跨過新年,直到正月初五“財神日”,敬過財神,纔會撤下。一盆陳飯,由舊年放到新年,表達着一種良好的願望:農家的糧食一年到頭喫不完,家裏總有“陳糧”餘下。

大年三十煮“陳飯”、裝“陳飯”、供“陳飯”,爺爺奶奶非常虔誠。

臘月頭上,爺爺早就拿出全年兌換和省下的糧票,從鎮上買回幾斤精米,藏在家裏的小罈子裏備用。到大年三十的下午,奶奶便把精米倒出來,再摻和上一些糯米,淘洗乾淨,在做全家人年夜飯之前,先在小鍋子裏專門燒煮裝“陳飯”用的米飯。

等到米飯煮熟,老人會在神櫃角落裏,找出一個黃色的高幫陶盆。這個陶盆圓鼓形狀,上面刷着淺黃色的彩釉,釉上圖案是“二龍戲珠”。兩條深黃色的金龍,張着大口,鼓着雙眼,繞着陶盆周圍飛動,追逐着一隻自帶火焰的寶珠。陶盆平時家人不能使用,只有到過年的時候,奶奶才肯拿出來,專門用它來敬神祭祖。

鍋裏的米飯熟了,奶奶把陶盆洗刷乾淨,拿出一塊還沒有用過的新抹布,把洗過的陶盆裏裏外外拭擦一遍,然後開始裝飯。這種米飯,因爲摻進糯米煮成,粘性極好,裝上盆子容易成型。奶奶拿出一把圓勺,在高出盆口的米飯上細心拍打,然後再往上添加,直到盆口上鼓出一個碩大的“饅頭”,寓意滿滿當當,纔算裝飯完成。

接下來,爺爺便帶着我,做插在盆上的“陳飯旗”。他挑選出一根粗壯勻稱的蘆柴,用剪刀剪下三尺左右,剝去柴殼,在柴幹上錐眼打孔,然後穿上若干長短不一的橫檔。接下來,拿出事先備下的紅黃暖色彩紙,剪出巴掌大小的“福、”“祿”、“壽”、“豐”等字樣,從上到下粘到柴棍上。一邊做,他一邊向我講解這些字的含義:“福”字,代表全家個個平安有福,生活圓滿;“祿”字,是想你們孩子好好唸書,將來也能捧上公家飯碗,免受田間勞作之苦;“壽”字,是要全家人人健康,大人小孩無病無災,老人長壽;“豐”字,預示着來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喫不完。爺爺告訴我,這些就是我們全家來年的念想,來年的希望。當然,也是村子裏家家戶戶對來年的期盼。

做完了這些,爺爺便把手頭的那些彩紙,分別剪出棒頭、麥穗、壽桃、南瓜,還要剪出豬、羊、雞、鴨等等,分別粘在那些橫杆上。

爺爺把“陳飯旗”插到飯上以後,還要在飯面上插上米果、雲糕、紅棗、花生等等,整個盆面插得密密麻麻。

天色已晚,遠近已經有爆竹聲響起。爺爺便點上紅燭,放下麥草做的圓盤拜墊,把全家大小叫出來磕頭,敬神祭祖。做完這一切,全家人才開始上桌喫年夜飯。

那些年,儘管“陳飯”年年都盛,年年都供,但並沒有因爲人們敬神態度虔誠,而改變糧食青黃不接、三春捱餓的命運,只是到了八十年代,農村推進改革,種地實現大包乾,後來糧食市場又逐步放開,農村人才真正過上了燒陳草、喫陳糧的舒心日子。(2023年1月18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