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我們都在選擇離開人羣

過年總會有無數話題,但不經意間,上門拜年這個話題已經消失了很多年。


中學的時候,一到過年,一幫子人在各家拜年遊走喫喝,可以從初一延續到十五。

剛工作時,也同樣如此,年還沒到,要好的幾個朋友就約好了一家一家拜年的順序。

過了三十,尤其三十五以後,直到四十之前,去別人家拜年就成了越來越小範圍的事,一個年能去一家兩家,都開始不容易。

四十之後到現在,這麼些年,去別人家拜年,或者別人到自己家拜年,基本就絕跡了。拜年的形式,都成了用手機發出的一個個信息。對我來說,以往拜年還能留有一點痕跡的話,那就是找一兩天時間,和很好的同學,和很好的朋友,在外面找個地方聚一聚。

我是如此,女兒同樣也是如此,連父母,也有些年,都不再感慨這件事。

拜年,爲何就悄無聲息的,把家從這種交往和習慣中最重要的平臺,移除了出去呢?

有人說,是生活條件好了,把客人放在外面安排,有更多的自由和選擇性。

有人說,都知道在家裏接待太麻煩太累太操心,所以,都自覺的互相解放。

有人說,現在人都開始習慣清靜,喜歡節日裏徹底的休息和放鬆,所以,選擇迴避。

有人說,如今人和人的交往越來越現實,真心的朋友越來越少,因此,就不值得。

也有人說,真正要好的往往沒幾個,所以,都能互相理解,儘可能的不給對方找麻煩。

都有對的一面,但似乎又都不能完整的給出一個答案。所以我想,這一定不是少數人才會面對的困惑和問題。

去別人家裏拜年,這習俗本身,意味着什麼呢?

一個,肯定是祝福吧。

一個,肯定是熱鬧吧。

一個,肯定是用心吧。

一個,肯定是方方面面的高看一眼吧。


而尤其是最後一點,曾經在父輩那時代很關鍵。那時候,過年期間,不看家裏準備的是不是豐盛,如果沒人來,就說明這家人的人品和行事很成問題,沒人來,就等於被赤裸裸的公開展覽。如果門庭若市摩肩接踵,就說明這家人很被認可很有人緣,很值得驕傲。

所以,那時候過年,家裏來不來人拜年,來拜年的人多不多,就成了大衆評判的標尺。沒人來,就算山珍海味滿屋,也是笑話。有人來來人多,即便把家喫的空空蕩蕩,人累得要死要活,也是勳章。

所以,上門拜年,起碼在二三十年前,是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事,重要之處就在於,這是一種以年的名義,由身邊相熟相處的人和一個圈子裏的人所做出的考評,這一家人或一個人有沒有情義,有沒有價值,值不值得維持和交往,爲人處世和社會地位如何,都會通過上門拜年的人得到體現。

所以,上門拜年,其實也意味着一年中最重要的一種評價體系的啓動。人不能離開人羣和生活,因此一個年,就可以看清太多的東西。

不親自上門,不在家裏招待,就算外面安排的再好,又如何能體現客人和主人的一片至誠和用心呢?

但上門拜年,又確確實實的消失了,也確確實實被大衆所放棄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說法,竟然最被全民普及認知到了一年中最重要的這個節日上。

悄無聲息間,應該說不是年發生了轉變,而是我們對生活對社會對自己的認知發生了轉變。

都活的越來越獨了。

都活的越來越自我了。

甚至可以說,都活的開始不在意人情世故,不願意被人情世故捆綁了。雖然我們嘴上都還是會說,一個人不可能離開人羣去生活啊。

其實,我們是在默默的離開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了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才能評判。

如果這不是答案,那還有什麼答案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