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诀5.2.6上古平行世界•乙—长江黄河的交错前行

5.2.6上古平行世界•乙—长江黄河的交错前行


让我们把视线再放回到虞朝(约公元前3400年-公元前2100年,共1300年)。这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之时,有太多需要人们重新审视的问题蕴含其中,但很多事情扑朔迷离,一向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现在就来回答一下。


问题1:中华上古的主流文明,是否来自其它地域(比如说西方)?

 

答案:不是。由时空来判断,此论并不成立。


在上古时期,的确有伏羲自西而来、黄帝自西而来、周人自西而来等等假说,但即使其中一个乃至多个说法都成立,其源头也均不出如今的《中华文明五元论》之范围(中原、大草原、羌藏、百越、百濮等五元)。


尤其是当中华西北方的羌胡人与汉人融为一体之后,汉羌同源,并不能证明汉、羌的文明与更西端的古文明有关。何况中华西部的地理天堑是一直存在的。


更何况中华上古第一个城邦文明,出现在中华东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浙江杭州)一带(虞朝前期),这完全能证明中华文明的独立起源和发展,基本没有受到中西亚文明乃至更西的欧亚非大陆其它文明的渗透影响。


中华上古最早的杰出领袖虞三皇,都是长江下游自发出现的杰出天子,最多跟百越文明有关,但与外来文明无关。其后伏羲、炎帝、黄帝等中原三皇,也只是出现在虞朝中期的黄河中下游(或许还有上游)。究其活动范围,并无至甘肃以西的任何记载乃至假说。至于说五帝的活动范围,则与后三皇相似。


从时间线上看,若是更早于虞朝的中华---即史前时代,则并无任何成型文明(城邦)可考。即使那时有西方人迁移过来中华,也只是新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与文明无甚干系。


图表15《中华文明五元论》示意图


图表16中华文明起源之五元论

 

 

问题2:在中华上古的主流文明中,黄河文明是否早于长江文明?


答案:不是。由时空来判断,此论并不成立。


当中华大地脱离了史前时代,进入了上古时代(虞夏商周)之后,《中华文明五元论》中最主流的两元已经很明显了:中原文明与百越文明(黄河与长江)。两者接踵出现,平行壮大,并开始互相融合。


然而令很多中华后人难以接受的是:百越文明的发轫可能早于中原文明数百年!


但却无可辩驳的是:虞三皇被称为前三皇(虞朝前期),中原三皇被称为后三皇(虞朝中期),五帝则统治了虞朝后期。这些历程明明白白地证明了在虞朝之初,虞人(古越人)的杰出天子(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才是中华部落联盟总盟主!


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遗址,足以证明中华城邦文化率先在虞人的地盘上光大!其后,在长江、黄河部落数百年的交流和联盟过程中,中华文明的中心又从太湖边逐渐转向了中原。


但即使中原的后三皇五帝极为卓越,虞人作为中华割据势力的一系传承依然存在(提挺氏之后又传了35世),直到大洪水彻底毁掉了虞朝的主体部分(大禹治水之前)。


从遗存的虞朝天子谱系来看,上古中华天子至少经过了一支百越部落(前三皇家族)、五支中原部落(有巢氏、燧人氏、风姓、姜姓、姬姓)的交替传承。而这五支中原部落又统称为“上古五氏”。


图表17《上古五氏》之说明


这些同时存在、交替引领中华前进的上古部落就证明了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平行发展(家)与交错前行(国)。


上古天子谱系(虞朝时段)总表如下:

 

图表18上古天子谱系---平行错位的传承

【虞朝全谱(约公元前3400年-公元前2100年)】

【天子来自至少五六个以上不同部族,

每过一段时间切换一次】



问题3:在中华上古文明中,周朝的楚国是否属于长江文明?


答案:不是。由时空来判断,此论并不成立。


中华人民流传后代的姓氏,大都起源于上古八大姓---妊、姜、姬、姞、姒、嬴、妘、妫、姚(总汇两种说法,故为九姓)。按其均为女字偏旁,印证了上古时代为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时期。


其中,虞天皇家族的巨灵,曾在其夫岳铿(地皇氏)和其子恺文生(人皇氏)在位之间为天子,统治过天下一段时间。中原风姓部族的女娲,也在其兄伏羲过世之后为天子、统治过天下一段时间。这两位都是上古母系酋长乃至天子(中华总盟主)的杰出代表。


图表19上古八大姓(均带女字偏旁)

【存在两种说法、故一共有9个姓】


在后三皇时期,华夏大地上的著名势力除了风(伏羲)、姜(神农)、姬(黄帝)三姓(黄河中游)之外,还有北方擅水的共工部落(河南辉县)、南方擅火的祝融部落(长江中游)、东方的蚩尤部落(黄河下游),以及虞人中期势力(长江下游)等等。


不过,其中除了虞三皇后代在太湖流域的统治坚持到了大洪水时期(舜禹时期)之外,其余如共工、祝融、蚩尤等各部族均在虞朝中后期(黄帝一脉出现不久)为姬姓所灭。


于是乎所谓共工、祝融二者,皆由部落名演化为官名(此二部落不复存在)。故于五帝之时,以共工命名水官(治水),以祝融命名火官(掌火)。世传所谓楚国(周朝)姓氏是祝融八姓之一,其实与上古祝融部落(姞姓)无涉,而是姬姓的一个曾经担任过火官的分支之后裔(老童的子孙分为八姓)。


图表20五帝时代姬姓天子世系图

【上古版“黄金家族”】

注:数字1-5代表五帝(黄帝与禹之间)


正名:楚国之先人在上古虞朝之时属于中原姬姓部族(黄帝之孙高阳氏、五帝中的颛顼帝一脉)。屈原所作《离骚》的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足可证明这一点。故楚王族与夏、商、周王族并无二致,均为黄帝轩辕氏之后,不过属于不同支脉而已。


楚国的王族在千百年间有一段向南、向东的迁居史,大致为:商于(陕西汉中)-->丹阳(鄂豫丹江口)-->郢都(湖北荆州),从而实现了由黄河中上游迁往长江中游的历程。这也体现了黄河、长江文化的融合,但究其本源,很难说是以长江中游的本土文化为主。楚文化乃是黄河文化与长江中游文化相混合的产物,并非原生的独立文化。



问题4:在中华上古文明中,古巴蜀文化是否原生独立文明?


答案:不是。由时空来判断,此论并不成立。


所谓古巴蜀文化,早期属于百濮文明的一支,于中原文明、百越文明之外独立发展。因其地处连片山区或闭塞盆地,百濮文明(濮人为主)最为原始和混涩,且地理形势限制了其向外发展而快速扩大。


在虞朝中期之末(炎黄蚩时代),中原的炎、黄二帝联军击败了蚩尤,是故蚩尤麾下的九黎余部南下避难。不过,蚩尤余部并不愿在大败之余又去触犯虞人水上势力(东南方),故在炎帝部众的追杀之下、辗转躲入了西南群山(云贵高原),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苗族、彝族等百濮新部落。


正名:故史家认为上古中原与东夷并立,东夷包括黄河下游、长江下游,以及二者之间的淮夷。而蚩尤为东夷之主。此说大错特错。


所谓“东夷”之地,实可南北划分。其南方为虞人之地(长江下游),特点是水网纵横,以舟交通。且当地为虞三皇之后裔世代统治,前后长达40世,在大禹之前与中原沟通甚少。


其北方为黄河下游(山东),与中原土地相连、沟通甚多。当地首领蚩尤亦曾与炎帝为部落联盟,彼此关系时好时坏,有互相吞并之意。故正确观点为:黄帝、炎帝(炎帝八世、帝榆罔)、蚩尤初为中原平行部落酋长,其后炎黄二部合并、进而并吞后者。三者皆为中原文明之代表,只不过竞争之失败者被胜利者贬为东方之“夷”而已。是故虞朝中期之末的标志亦为“炎黄蚩时代”,三者无分正邪。


图表21中华三大古文明主脉络


而当蚩尤余脉进入百濮之地后,亦造成了中原文明与百濮文明相融合,渐形成黄河下游与长江中上游的混合文明。古巴蜀亦受此影响(虞朝中后期)。


古巴蜀记载最早之宝墩文化,大致与“尧舜禹时代”相匹(虞朝后期至夏朝),然至今并未发掘出“给力”文明产物。


其后之三星堆文化,虽有金面具、青铜树等经典产物存世,但年代较晚(证实为商、周时期),且科技与中原同时代近似。此外蜀王还有杜宇、开明(鳖灵)之外来楚人篡位说,故可判断古巴蜀文化亦非独立原创文化。


图表22上古巴蜀文明传承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