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以及谁去界定

我的朋友,相信世界会持续健康发展下去,你的乐观我乐于见到,但知道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人只能适应未来的变化。


俄乌冲突中,美国经济上威逼其盟友,围堵制裁俄罗斯;军事上拉拢北约成员,送军事援助给乌克兰,忽悠其充当炮灰,但自己置身事外。其坚持不断的拱火,将俄罗斯渐渐逼人绝境。

1月19日,梅德韦杰夫说:“核大国不会输掉决定其命运的重大冲突,核大国在常规战争中的失败可能引发核战争”。同日美国务院回应:这种有关核武器的挑衅言论不仅危险而且草率,它会加大误判的风险。并且强调:“核战无赢家,永远不要发动这种战争。”

国家政府首脑说出这样的话语,显举重若轻。美国务院回应,更多是权衡后的标准外交言辞。

真的会保持在界限之内,不会失去平衡吗?从核武器产生之后,人们就意识到其巨大的危害性,以及对人类世界的整体威胁。可是,并没有处于一个非常稳定的平衡。开始是两个大国对抗,然后是多国相互制衡,现在出现网状相互限制。熵定律是常态,那么最后,从那个链条中断呢?

核武器的应用,共识是应该有明确的限制性和权威性的界定。针对这个问题,托马斯·谢林在其1980年的《冲突的战略》中有这样的结论:

第一,核武器与非核武器之间存在一种区别,该区别于限制战争的过程相关。

第二个结论是,一旦在有限战争中核武器被抢先使用,对使用核武器的原则性禁止将消失。

第三个结论是,在它们开始使用之际,我们可能就需要至少关注自己构建的模式和先例,关注我们所接纳的核武器的角色,而不是只关心有限战争的目标。

第四,我们应该认识到,至少在核武器第一次被用于有限战争的时候,敌人也将同时投身于,至少两种不同的限制战争的行为之中。一种是有限制就初始目标形成的争斗,另一种则是就核武器本身的角色,进行默识谈判或者战术运筹。

我们能够确信敌对的双方可以认定达成一致共识,并能够坚持相互信任?

核武器多用途的日益增长,能否有板有眼地界定好核武器使用的限制条件,而非彻底禁用的特定条件,越来越变得更为可疑。


谢林1980年是这样说的:“通常的假设是,当防卫金门的局势十分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出使用的决定,而且应该以一种达致我们有关金门之目标的方式来来使用核武器。但是,考虑到中国人或者苏联人也可能使用核武器来报复。

我们的主要不应去担心,侵略金门时候使用核武器的作用,他们心中所想的是什么对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对核武的主动权,他们所做的回应的性质是什么。

他们可能倾向于不去扮演顺从的角色,而是为他们寻求一种对等的核角色,除非我们准备好了寻求一种某种果断,决绝的摊派,对此,我们要么完胜,要么全输,否则我们势必谈判,像寻求有限战争的任何其它类型的目标一样,在核优势问题上寻求有限目标,探求限制核使用的传统和先例,并试着为未来战争寻求共同的规则。”

可以确定的是,当下这种规则对一个日益没有退路的核大国来说,可能没有太多的限制能力。

针对北约国家国防部长于1月20日,在德国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开会,讨论向乌克兰提供重型攻击性武器的问题。

梅德韦杰夫在“电报”社交平台上发文指出:“此事紧随达沃斯论坛之后。在达沃斯论坛上,一帮不成熟的派对政客像念咒语一样反复说:‘要想实现和平,俄罗斯必须输。’这些无能之辈当中,没有一人想到由此会得出下面这个基本的结论:一个核大国在常规战争中的失败可能引发核战争。”

梅德韦杰夫接着指出:“核大国从未输过,任何一场决定其命运的重大冲突。每个人都应当清楚这一点。”

俄罗斯威胁在俄乌冲突中使用核武器其实不怎么吓人,所有人都很清楚,战术核武器也就几千吨当量,也就相当于图160轰炸机几百个架次的地毯式轰炸而已,核心问题是核武器战术化。

战术核武器便宜好用效果超群,当进攻受阻,反复胶着,国家的战争陷入了一个绞肉机的战场困境的时候,你能经受住这种诱惑吗?当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俄罗斯真的能控制住仅使用一发战术核武器吗?谁能够控制出这种欲望?

本身就希望在战争中大量使用战术核武器的美国还会藏着掖着吗?在俄美两国都大量使用战术核武器之后,中国法国,英国,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朝鲜等拥核国家除了制造大量的战术核武器,以对等威慑,还有其它选择吗?

那么当战术核武器如同自助餐的选择时候,距离战略核武器还远吗?

《1945》称,相较于以往现如今核战争爆发的概率增加了1000%。罗格斯大学的研究认为,印度与巴基斯坦是最有可能被卷入核战争的国家。如果印巴使用核武器互相袭击城市的话,核爆炸、火灾、以及放射性尘埃可能会导致1.27亿人死亡;让3700万吨尘埃进入大气层。

全球气温将降低5℃度以上,世界将面临上一次冰河世纪以来的最低温。农作物与水产的产量可能会下降42%,将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饥荒,两年时间,让20亿人死于非命。


这真是一种末世场景,很多科幻片中有过类似的描述,在《1935》书中,美国作家将这种场景应用在美中战争,并以几个核武器攻击大城市的应用作为结束,包括美国和中国,最后以印度的参与作为平衡。可是这种结局显然很牵强,因为他们不敢想的太多,世界还需要存在。

渲染悲观情绪毫无意义,战争的场景只是一个设想,可是,构想需要假设。毕竟昨天是回不去了,人只能接受变动的明天,以及不可预知的明天。世界本来就有两个,一个是外在充满纷争的世界,一个是内心和谐安宁的世界。希望你努力接受现在,界定自己未来的目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