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表揚”的4原則——適度,對事,不爭,努力

近年來,在積極性評價教育理念的影響下,表揚作爲一種積極性評價在家庭教育中備受重視。對於學業成績的好壞而言,能力和努力是兩個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因此,能力表揚(如“你真聰明”)和努力表揚(如“你很努力”)也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最常使用的表揚方式。那麼,表揚究竟應該指向孩子的聰明還是努力?

首先,能力表揚會降低兒童對任務本身的興趣。當父母運用能力表揚來誘導兒童參與某項活動或發展某項技能時,表揚會變成一種外顯的行爲原因,出現所謂的過度理由效應,即當行爲的外部原因非常明顯時,內部原因所起的作用就會大打折扣。

第二,能力表揚會促使兒童形成不良的歸因風格。如“我沒有取得好成績是因爲我很笨”。心理學實證研究發現,對失敗進行能力歸因的兒童會表現出消極的自我認知、消極的情感、後續任務中較低水平的堅持性,並伴隨成績的不斷下降,引發習得性無助反應。

第三,能力表揚會塑造兒童的智力固存觀。內隱智力觀是指兒童對“智力是否可以改變”這一問題的內在觀念,分爲智力固存觀和智力發展觀。其中,持有智力固存觀的兒童認爲智力是先天的、固定的,持有智力發展觀的兒童認爲智力通過自身努力是可發展的。內隱智力觀是兒童十分重要的信念系統,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兒童的行爲表現。心理學研究發現,持續的能力表揚易於使兒童持有智力固存觀,他們會特別關注對自己能力的判斷,以顯示自己“聰明”。

第四,能力表揚會增加兒童的自我設限。自我價值理論認爲,人類最害怕的不是失敗,而是失敗之後不得不將失敗歸因於自己的低能力。爲了避免將可能的失敗歸因於自己的低能力,人們會採用事先準備的一些理由,心理學家稱之爲“自我設限”。能力表揚會增加兒童的自我設限,往往採取“低努力”的自我防禦策略。

父母應該如何恰當地實施表揚呢?

①表揚應適“量”適“度”。當表揚過多時,它的價值便會降低,對孩子的強化作用也會減弱,所以父母給予孩子的表揚要適量。同時,父母也不應誇大表揚。如果孩子明明表現得不好,父母卻要給予他們表揚,那麼,這樣的表揚一方面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覺得自己不值得被表揚,產生不安心理;另一方面,也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認爲自己是最好的,以至於無法客觀、理性地看待自己。

②表揚應對“事”不對“人”。表揚和批評的基本原則是一致的,均應對“事”不對“人”。在表揚過程中,父母應指向孩子的努力程度或完成任務過程中所採用的策略等,而不是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個性特質。表揚應儘可能具體,具體化的表揚與孩子的自我評價和信念之間出現差距與衝突的可能性較小,並且對孩子的發展更具指導性。

③表揚要避免設置競爭性的情境。我國父母常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試圖以朋輩榜樣的示範作用激勵自家孩子做得更好。隨着我國二孩和三孩政策的放開,多子女家庭不斷增多,父母在家庭中實施表揚時也常常在多個子女之間進行比較。在比較性和競爭性的情境中,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牴觸情緒,甚至無法接受兄弟姐妹比自己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極爲不利的影響。

④表揚要避免產生“低能力”的推論。父母在表揚中要強調孩子的努力,但努力表揚並非總是適用的,以下情境中父母要慎用表揚,包括努力表揚:其一,當兒童在簡單任務上取得成功時。其二,當兒童付出很大努力卻依然失敗時。在此類情境下,努力表揚對兒童的積極影響非常有限,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10歲左右的孩子就能夠清晰認知到努力與能力並非正相關,這時努力表揚反而會成爲孩子推斷自己低能力的線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