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26:修的哪門子身

《中庸》26:修的哪門子身

“仁者人也,親親爲大;義者宜也,尊賢爲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孔子繼續說:“所謂仁,就是以人的方式親愛人,以親愛自己親人爲根本樣本。所謂義,就是就是以敬爲尺度使關係恰當,以尊敬賢人爲根本參照。親愛人有親疏之別,尊敬人有高下之別。禮儀便是爲着區別親疏、高下而建構起的帶有共識特質的秩序。處在下位者如果不能得到處於上位者的信賴與支持,就不能贏得在下位者的支持與信從,也就無法治理好民衆。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養自身;要修養自身,不能不奉事好親人;要奉事好親人,不能不瞭解人;要了解人,不能不瞭解天道。”

《大學》強調“修身”,《中庸》也強調“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君子不可以不修身”,那麼,在孔子及其傳人心中,君子到底修的是哪門子身?

“修身”作爲《大學》八條目之一,居於核心位置。向內推是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向外推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換言之,所修之身既是內修的外顯,也是外用的根基。古人講“內聖外王”,這個“內聖外王”全寄託在“修身”二字上了。

即便一個人不向外求,不求平天下、治國的事業,總還有在家、齊家的需要。即便逃離現實世界出家隱居或做個大和尚,還有內修的科目在那裏等着。修身是世人永遠也繞不過去的必修課。

林語堂先生在小說《風聲鶴唳》中寫道:“只有在特殊的時間和特殊的情況下,天使魔鬼混合的人類,纔會完全失去羞恥心,被隱藏在心中的魔鬼完全控制住。要理解某些異常和犯罪心理,需要對大衆和民族心理都有所瞭解,才能把事件弄個明白。”

實際上,林語堂是在試圖評價侵華戰爭時期的日本軍人。他們以比賽砍掉中國人頭顱的數量爲競賽遊戲,他們將嬰兒拋向空中,然後用刺刀接住,並以此取樂。這些比野獸還不如的行爲,在林語堂筆下被定義爲“魔鬼”行徑。如果如林語堂先生所說,人類是天使和魔鬼混合的生命的話。有些教人修身的宗教是教人趨近天使的,那些完全沒有修身意識的,極有可能成爲日本軍人那樣的魔鬼。中庸的修身則是教人愛人,從而堂堂正正、歡歡喜喜做個人的。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修的哪門子身?不過是要愛人,要恰當的做個人,要歡歡喜喜、堂堂正正做個人而已。在這一思路基礎上,魯哀公作爲魯國國君,自有他的責任——建設一個繁榮、有秩序的邦國——教國人愛人,歡歡喜喜去做堂堂正正的人。

孔子強調“仁義”——“仁者人也,親親爲大;義者宜也,尊賢爲大”。孟子發揮“仁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