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27:道德人生

《中庸》27:道德人生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天下共通的大道有五,指導人實行好這些大道的美德有三。共通的大道分別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婦之道,昆弟之道,朋友之道,這五種道是天下人所共通的。智慧、仁愛、勇敢,這三種指導人走好人生大道的品質是天下公認的美德。求取完滿人生,實施有效治理的實踐無外乎這些。對於這些大道、大德,有的人生來就懂,有的人學習了以後才懂,有的人則是通過在艱難窘迫處境中的磨礪才懂的。到了明瞭、懂得這些大道、大德時,人生的完滿程度便沒有什麼分別了。有的人是對這些大道、大德是自然而然的身體力行,有的人是爲其中的好處所誘導纔去實行,有的人則是被迫勉強去實行的。等到有所收穫、獲得成功時,效果便沒有什麼分別了。

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孔子鞭辟入裏,爲其剖析整個道德人生的根本原理。

一、大道有五

天生萬物,多姿多彩。天生衆人,各個不同。天下之事,紛紛紜紜。如果沒有本末終始的意識,不能做出有效的抽象與概括,人是很難求得人生的完滿的,更不要說魯哀公所希求的對於邦國的有效治理了。

孔子作爲關係學專家,抓住人類的五種主要關係,概括天下之達道五類。分別是指導處理君臣關係的君臣之道,處理父子關係的父子之道,處理兄弟關係的昆弟之道,處理男女關係的夫婦之道,處理朋友關係的朋友之道。

朱熹依據中華文明的具體演進,推展和發揮孔子的五類達道,爲其釐定了更爲具體的靶向性目標。分別是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和朋友有信。

從關係學的角度,特別是從人的社會關係的角度講,所有的人生問題,大體不會跳出這五類了。

二、大德有三

從修身的角度講,人應當做好怎樣的人生準備,才能走好人生大道呢?

孔子進一步概括——指導人走好人生大道的品質有三種,具備這三種品質,修養這三種美德,有助於人走好各自的人生路,處理好各自面對的複雜的社會關係。

孔子指出,人生最不可或缺的美德有三種——“智仁勇”——智慧、仁愛、勇敢。

智慧相當於人的軟硬件系統,沒有完備的軟硬件系統,人生便無法正常運轉。仁愛相當於人的動力系統,有了這個動力系統,人生才能一步步向前拓展。勇敢的關鍵在“勇於不敢”,相當於人的剎車系統,有了良好的剎車系統,才能保障人生這臺大車的安全,才能減速、暫停,才能做好準備,更好的前行。

三、人生的“駕校”有三類

人生的要點就那麼多,所有的彎彎繞透過“達道五”“行之者三”這個工具,基本上都變得一目瞭然了。但要求取完滿的人生,實現邦國的有效治理,還需要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個駕校,獲得駕馭人生的“駕駛資格”。

在孔子眼中,天下的“駕校”有三類。一類是面向“生而知之”者的,直接發證、上路。一類是面向“學而知之”者的,通過學習、練習,實踐,考取駕照,然後上路。還有一類考生,既非生而知之者,也不屑於學而知之。不要緊,不願意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學習上,就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面對艱難困窘上。通過不斷地碰壁、接受懲罰,這一類人也能獲得駕照,學會駕馭自己的人生大車。

這三類“考生”,到獲得“駕照”的那一天,駕駛水平便沒有什麼分別了。

四、完滿的人生有三類

擺在魯哀公面前的選擇有三種:或者心甘情願、自然而然地依照這些道德標準治理自己的邦國,實現有效治理。或者在可見的利益的誘導下,自覺不自覺的踐行這些道德標準,有意無意裏實現有效治理。或者被動憋憋屈屈、勉勉強強地落實這些道德標準,歪歪扭扭地實現有效治理。

等到有效治理實現和達成的時候,這三類態度導致的效果便沒有什麼分別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