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和不惑


臨近四十,正處於惑與不惑的分界處。

說實話,從目前的狀態來說距離悟透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是感覺上卻又覺得似乎和悟透之間就差了一層窗戶紙。

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確實是修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有教無類,確實使得《論語》就是一部面向大衆的典籍。人人都可以學,人人都可以悟,人人都可以成聖。從表面來看,《論語》就是一條條的原則,像極了說教和規範,但是這種規範卻是成聖之後的境界。我們用着旁觀者的心態,用這暫時沒成聖人的眼光去揣摩,又怎能感悟到其中的真諦呢?儒學本就是體認之學,如果僅僅把他們當作文字,當作口耳之學,當作炫耀的工具,那麼我們什麼時候也成不了聖人,也體會不到其中的深意。正所謂,絕知此事要躬行,用在此處我覺得甚爲合適。

誠然,《論語》是孔子的原則,我們也必須要有自己的原則。可能我們會說,爲什麼要有自己的原則呢?幾十年來,我都是沒有原則可參考的,不是也過得好好的嘛?爲什麼要自我受限呢?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我們覺得自己沒有原則嗎,那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說實話,世界上又有幾個明白人呢?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只是我們從來不自知罷了。試想一下,平常我們做事的時候,是什麼在影響我們呢?沒有原則的意思,只不過是我們把自己交給習慣和潛意識罷了。習慣和潛意識的根源是什麼呢?很明顯他們來自於我們以往的生活,也就是我們的過去,西方的心理學有多類似的說法,通過小時候的事情來發現我們現在的問題,並推斷將來的我們,這個依據就是在此。

總結原則,並執行原則,就是有意識的完善自己,這就是修的原理。不總結原則,不總結自己,只是把自己交給了習慣,把自己交給了潛意識,把自己交給了所謂的命運,這其實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人活一生,我們必須要讓自己變得更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