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28:完满人生的三大系统

《中庸》28:完满人生的三大系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说:“能够好学上进近乎智慧,能够努力为善近乎仁爱,能够感知羞耻近乎勇敢。知道了这三点,就知道该如何修身了。知道了该如何修身,就知道该如何治理民众了;知道了该如何治理民众,就知道该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了。”

《中庸》第二十章的这段话很有意思,明明是孔子答“鲁哀公问政”的话,却偏偏在孔子的话中,又出现了这么一段“子曰”。这段奇怪的“子曰”中的“子曰”,要么是《中庸》成书时编者的疏忽,要么便是进一步擡出孔子来强调这段话的价值。

孔子指出,指导人走好人生大道,实现完满人生的品质有三种。具备这三种品质——知、仁勇——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品质被称为“天下之达德”,修养这三种美德,有助于人走好各自的人生路,处理好各自面对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智慧相当于人的软硬件系统,没有完备的软硬件系统,人生便无法正常运转。仁爱相当于人的动力系统,有了这个动力系统,人生才能一步步向前拓展。勇敢的关键在“勇于不敢”,所以,勇敢相当于一个人的刹车系统,有了良好的刹车系统,才能保障人生这台大车的安全,才能减速、暂停,才能做好准备,更好的前行。从这个意义上讲,“知、仁、勇”是一个人实现完满人生的三大系统。

编者用一个“多余”的“子曰”,或许是在暗示完满人生的三大系统是孔子的伟大发现。

一、好学

《论语》中,孔子讲自己也是个很普通的人,没什么超出常人的地方。即便是只有十户八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会有在天资方面同他差不多的人,只不过不如他那样好学罢了。可见,至少在圣人看来,他个人的精神成长主要得益于“好学”。在这里,孔子讲“好学近乎知”,似乎在圣人眼中,永远没有一个现实的、可以抵达的“知”的境地,这个境地总是在所有人面前招摇,招呼所有人朝着这个境地去努力,努力的方式便是“好学”。

到底什么是“知”呢?孔子为自己喜爱的弟子子路开小灶时专门讲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孔子看来,通过好学,认识到人必然会有的认知边界,便是最大的智慧。真正的智慧者,不仅清楚自己有所知,更清楚自己的认知盲区。孔子讲自己“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有什么了不起的智慧吗?没有的!

自称“好学”过人的孔子,认为自己“无知”,两千多年来,谁又敢说自己的智慧能够超越这位“大成至圣先师”呢?显然,好学是通向智慧的重要通道。

二、力行

孔子讲的“力行”,便是后来孟子讲的“好善”的实际行动。

孟子曾经讲,舜在深山时,住在山洞里,与山中的野兽为伍,同其他山野之人没有什么分别。所不同的是,等到闻听到一句善言,见到一种善行时,舜马上表现出与其它山野之人的区别来。他会像决口的江水一般,一发不可收地“力行”那些善言、善行,直至“力行”的这些善言、善行能够惠及到所有的人。“力行”善言、善行,便是舜成为圣明天子的根本缘由。

孟子有个弟子叫乐正子,听闻鲁国准备启用乐正子作为执政大夫时,孟子高兴得不得了。其它弟子问及乐正子的高明之处,孟子只讲了两个字,这两个字便是“好善”。在孟子看来,好善能力行,那是不得了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孔子才讲“力行近乎仁”。好善能力行,便能无限地趋近于“仁”。

不要忘了,孔子还讲过“仁者人也”,“仁”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本质属性,因为无限趋近于“仁”,人才越来越有人的样子。

三、知耻

“知耻近乎勇”——知道羞耻才能勇猛精进、力行不怠。

“耻”字由“耳”和“止”构成,据学者考证,战国时期,这个字尚且由“耳”和“心”构成。也就是说,孔子在讲“知耻近乎勇”时,这个“耻”指的是那些听闻到的让人内心发生强烈变化的事情,引申为羞愧。到汉代时,右边的“心”演变成了“止”,勇于不敢,才是勇敢。对于某些违背灵性良心的事情,敢于说不,敢于拒绝,才是真的勇敢。

当年孔子一行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子路撸起袖子嘟囔“君子以有穷乎”?很有点揭竿而起的意思。孔子回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君子才能安于困窘的局面,小人在困窘时容易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内心能对违背灵性良心的事情感到羞愧、羞耻,便无限趋近于孔子所讲的“勇”了。

有了完备的软硬件系统,动力系统运转正常,刹车系统也运转正常,人生的大车才能完美运转。在孔子看来,有了这三大系统,修身不是问题,治理和引导民众不是问题,治理邦国天下自然也不在话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