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孩子點亮心中的明燈。

於漪,這是一個在談到新中國語文教育思想變革時不得不提的名字,也是無數中國教師心中的偶像。68年的從教生涯,於漪用“站上講臺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教文育人”“德智融合”等主張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被譽爲“育人是一代師表,教改是一面旗幟”。

開設公開課近2000節、培養三代特級教師、著述數百萬字……如今已91歲高齡的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人民教育家”於漪,依然以奮鬥姿態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師培養最前沿,踐行着“讓生命與使命同行”的錚錚誓言。

語文教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在她教過的學生中,有人在畢業十幾年、幾十年後,還能整段背出她當時在課堂上講過的話、寫在黑板上的板書;在她帶教過的老師裏,有人爲了“搶”到前排座位聽她上課,竟不惜專門配副眼鏡,冒充近視眼……

於漪的語文課,就是有這樣的魔力。

“流利動聽,如詩一般,沒有廢話,入耳入心。”於漪的學生、原上海閘北區第二中心小學校長葛起裕說。

2009年9月4日,於漪同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的年輕教師們交流。

作爲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語文教師,於漪帶着人民教師的初心和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探索語文教育的“祕密”。

1978年年初,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興奮的於漪找到學校數學老師,告訴對方“這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們唱個‘雙簧’,你給學生講陳景潤的科學貢獻,我講陳景潤爲科學獻身的精神”。

這正是於漪“教文育人”思想的體現。在她看來,語文不僅是教孩子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更是在建設他們的精神家園,塑造其靈魂。20世紀90年代初,於漪撰文《改革弊端,弘揚人文》,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該觀點寫入後來的全國語文課程標準,深刻改變了語文教學的模式。

“每天早上走一刻鐘的路,就在腦子裏過電影,這堂課怎麼講,怎麼開頭,怎麼鋪展開來,怎樣形成高潮,怎樣結尾”——這是於漪對課堂教學的藝術追求;“怎樣與學生共建一幢立意高遠的精神大廈,啓蒙學生獨立思考、得體表達,成長爲豐富有智慧的人”——這是於漪對語文教育的精神追求。

進入新世紀,於漪提出語文學科要“德智融合”,即充分挖掘學科內在的育人價值,將其與知識傳授能力的培養相融合,真正將立德樹人落實到學科主渠道、課堂主陣地,加強教師的育德能力,獲得全國教育界高度認可。

教師要爲學生點亮心中明燈

到了耄耋之年,於漪研究起了周杰倫和《還珠格格》。因爲她發現,孩子們都被他們“圈粉”了,而自己喜歡的一些比較資深的歌手卻很難引起學生共鳴。有學生直言:“周杰倫的歌就是學不像,好就好在學不像。”

2015年9月9日,在上海市尊師重教紀念碑前,於漪與年輕教師們合影留念。

這讓做了一輩子教師的於漪心頭一震。“我們想的和學生想的距離有多大啊!”她認爲,一名好老師,就要有能力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教育絕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

走進學生的內心,是爲了點亮一盞明燈。“教師的工作應該是‘雙重奏’,不僅自己的人生要奏響中國特色教育的交響曲,還要引領學生走一條正確健康的人生路。”

在新教師培訓中,於漪多次引用英國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來闡明觀點:首先心中要有月亮,也就是理想信念,去真正敬畏專業、尊重孩子,還要有學識,如此才能看透“六個便士”,看透物質的誘惑。“滿地都是便士,作爲教師,必須擡頭看見月亮。”

走進學生的內心,還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庸醫殺人不用刀,教師教學出了錯,就像庸醫一樣,是在誤人子弟。”於漪告訴青年教師,最重要的是在實踐中不斷攀登,這種攀登不只是教育技巧,更是人生態度、情感世界。

從教生涯中,於漪總是想方設法讓青年教師儘快成長。她首創教師與教師的師徒“帶教”方法,組成教師培養三級網絡——師傅帶徒弟、教研組集體培養、組長負責制。在她的發掘和培育下,一批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並形成了全國罕見的“特級教師”團隊。

目前,作爲首都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師範院校的兼職教授,她又承擔起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的重任。

教師這個職業,寄託着於漪一生的追求與熱愛。“我甘願做一塊鋪路石,讓中青年老師‘踏’過去。”她說。

2019年3月30日,在“2018上海教育年度新聞人物”頒獎主題活動上,於漪獲評“年度特別緻敬人物”並登臺領獎。

“一身正氣”站在教改最前沿

於漪家裏有一本她專用的掛曆,掛曆上幾乎每一個日子都畫上了圈,不少格子裏還不止一個圈。她用“來不及”形容自己的工作,因爲還有太多事情值得她“較真”。

當教育功利化現象愈演愈烈,家長忙於帶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校外補習班,學校只盯着升學率的時候,她呼籲:“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學生學會做人。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當看到小學生寫下“祝你成爲富婆”“祝你成爲百萬富翁”“祝你成爲總裁”這些“畢業贈言”時,於漪感到憂心。“‘學生爲誰而學、教師爲誰而教’這個問題很少人追問,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動力方面多下點功夫。”

於漪還認爲,中國教育必須有自己的話語權。她多次撰文說,任何國家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必須傳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培養爲本民族、本國建設服務的人才。眼光向內,不是排斥國外,而是立足於本國,以我爲主。

從教近七十年,於漪從未離開講臺。她臂膀單薄而一身正氣,始終挺着中國教師的脊樑。“當我把生命和國家命運、人民幸福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我就覺得我永遠是有力量的,我仍然跟年輕人一樣,仍然有壯志豪情!”於漪說。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風采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