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利他主义的根源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同理心与关怀之间关系的核心:他人的痛苦即自身的痛苦。与他人感同身受也就是关怀他人。

同理心研究专家马丁·L.霍夫曼认为,个体从婴儿期开始就自然发展出同理心。我们知道,一岁大的婴儿看见别人摔倒会感到困扰并哭起来。婴儿的感受非常强烈和直接,他会把自己的手指含在嘴里,并把头埋在妈妈的膝盖上,好像自己受伤一样。一岁之后,婴儿对自己与他人的区分有了更多的意识,他们会很积极、很努力地安慰其他哭泣的婴儿,比如把自己的泰迪熊玩具送给小伙伴。在两岁的时候,婴儿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不同于自身的感受,因此他们对他人感受的蛛丝马迹变得更为敏感,比如此时他们会认识到,对于骄纵的婴儿,对付他们眼泪的最好办法是不去过多地关注他们。


同理心的最高水平出现在童年期后期,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超越当下的情景来理解困扰,并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状况或状态也许是其长期困扰的根源。此时他们可以感受到整个群体,道德的根源在于同理心,因为正是与潜在受害者——比如遭受痛苦、威胁或者贫困的人——感同身受,愿意与之分担困苦,才促使人们行动起来帮助他们。

同理心的最高水平出现在童年期后期,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超越当下的情景来理解困扰,并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状况或状态也许是其长期困扰的根源。此时他们可以感受到整个群体的困苦,比如穷人、受压迫的人以及被遗弃的人。这种理解到了成年期会演变成以希望减少贫困和不公正为核心的道德信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