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的教育智慧(四) ——讀《形篇》有感

       讀《孫子兵法》之《形篇》,自然要對“形”之內涵有所瞭解,開篇一句“故善戰者,能爲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告訴我們戰爭的“形”包含兩方面:一是抓基礎建設,增強“軍事實力”,具體可從“度”,“量”,“數”,“稱”,“勝”等方面充實力量;二是搶佔主動權,尋找有利時機,戰勝對方。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沒有實力,打勝仗的機會就可能錯失過去,如果沒有機會,實力也無法展現。

       老話說得好,“打鐵還需自身硬”,道理適用於各個領域。在表演行業,人們會給那些功底紮實、演技高超的演員賦予“演技派”或“實力派”的稱號,無論多麼富於挑戰性的角色,他們都能拿捏到位,演得惟妙惟肖。而一些所謂的“偶像派”演員,看似光鮮亮麗,在角色把握上卻顯得生硬有餘,從容不夠,所以,有時明明是一個好角色,因爲演技的問題,也無法出彩。

       教育生活中,亦是如此。面對各種各樣的比賽,有的老師善於抓住機遇,勇敢面對,迎難而上,這樣的歷練多了,自身實力有所增強,或許因爲某一次比賽成績優秀,就會讓自己的成長再上一個新臺階;有的老師心有怯意,不敢參與迎戰,總覺實力不夠,機會就這樣白白失去了。

       由此看來,厚積才能薄發,我們只有把“形”充實好,有了豐厚的積累,足夠的實力,才能爲以後的“蓄勢待發”做好準備。

       那麼,作爲教師,該怎樣提升自身的實力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理論充實思想,實踐相伴行動

       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多讀經典,多讀好書,學習古今中外的名家教育思想,汲取教育智慧,樹立自己的成長方向,明確自己的教育定位,尋找教育生涯的“至高點”。仰望星空有夢想,腳踏實地道且長。路雖遠行則將至,我們絕對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只有把想法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纔有可能實現我們的小目標和大夢想。知行合一是最好的成長。

       二、外修教學技能,內修潛力素養

       “術業有專攻”,做教師,我們要懂教育教學規律,不同的學科,又有不同的特點。做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做數學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做班主任,要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素養和能力,要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想動向,教學技能和班級管理技能這些都屬於外在的顯性的技術層面的能力,具有公共性特徵。但教育不僅是技術,更是藝術,同一個教學內容,不同的老師教授,效果可能會大相徑庭,因爲每位老師身上都有各自的隱性特質,比如有的長讀寫,有的善歌舞,有的愛繪畫等,把這些個性化的素養融入教學中,這才能體現出教學的藝術性特點。因此,充分挖掘自身潛力,發揮特長,和教育教學相融相生,會給教育教學帶來無限生機和美麗。


       三、跨界學習廣視野,精心研究深漫溯

       教學中提倡“跨學科學習”,以拓寬視野,提升能力。教育更應該進行跨界學習,走出去多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其他領域的構建情況,發展規律,從中觸發靈感,得到啓示,運用於教育教學研究。

       比如,很多名家都說,“教育是農業”,因爲我們的育人過程和農民種莊稼的過程非常相像,耕地,播種,施肥,澆水,治蟲,收穫,那麼,我們就可以真正地走進田野,去認真瞭解一下。當然也可以走進企業和醫療行業,都可以找到和教育相通的地方。走出教育看教育,我們的視野會更加廣闊,思維會更加活躍,想法會更加多樣。帶着這樣的收穫再走進教育,靜心深研,肯定會有一番新天地。

       總而言之,“形”就是打底子,就是抓基礎,就是重積累,兵法中的五條原則“度”“量”“數”“稱”“勝”其實和教育也是相通的。爲人師,既要做善學者,又要做善教者,既要有方向,又要有路徑。修道保法,厚積薄發,教師有實力,才能促進學生更好的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