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貴之《在萬丈紅塵中,找個人愛我》

【在萬丈紅塵中,找個人愛我】

一首《謝謝你的愛》曾響徹大江南北,扣人心絃,動人心魄:

不要問我,一生曾經愛過多少人?

你不懂我傷有多深。

要剝開傷口總是很殘忍,勸你別做癡心人,多情暫且保留幾分。

不喜歡孤獨,卻又害怕兩個人相處,這分明是一種痛苦。

在人多時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

在萬丈紅塵中,啊,找個人愛我……

一、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人生不過一場黃粱夢,在頻繁的美麗與曲折的悲歡之後,悠然醒轉,新炊卻猶未熟。

有情不必終老,暗香浮動恰好。

人世間,有些路是非要單獨一個人去面對,單獨一個人去跋涉的,路再長再遠,夜再黑再暗,也得獨自默默地走下去。

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 ,所有的淚水也都已啓程 ,卻忽然忘了是怎麼樣的一個開始 。

在那個不再回來的夏日 ,無論如何去追索。年輕的你只如雲影掠過 ,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 。

逐漸隱沒在日落後的羣嵐 ,遂翻開那發黃的扉頁 ,命運將它裝訂得極爲拙劣 。

含着淚一讀再讀 ,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在長長的一生裏爲什麼,歡樂總是乍現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時光。

驀然回首,才忽然發現,原來,我們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只爲了周遭的人對我們滿意而已。

爲了博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戰戰兢兢地將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走到途中才忽然發現,我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世界上有很多事,你以爲明天一定可以再繼續做的;有很多人,你以爲明天一定可以再見到面的;於是,在你暫時放下或者暫時轉過身的時候,你心中所有的,只是明日又將重聚的希望,有時候甚至連這點希望也不會感覺到。

因爲,你以爲日子既然這樣一天一天地過來的,當然也應該就這樣一天一天地過去。

昨天、今天和明天應該是沒有什麼不同的。

但是,就會有那麼一次:在你一放手,一轉身的那一剎那,有的事情就完全改變了。

太陽落下去,而在它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從此和你永訣了。

我們能夠做的,是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讓自己靜靜的思考,明白該如何做,才能夠不讓珍貴的東西,重要的人再次失去,明白該如何做,同樣的錯誤不會再次發生。

從中吸取經驗,吸取力量,繼續堅定的前行,尋找喜歡的東西,碰到真愛的人,去做正確的事。

原來歲月並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從我們的眼前消失,卻轉過來躲在我們的心裏,然後再慢慢地來改變我們的容貌。

年少時,我們因誰因愛或是隻因寂寞而同場起舞;滄桑後,我們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卻寧願形同陌路。

每一條走上來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樣跋涉的理由。每一條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樣選擇的方向。

年輕的時候,在那些充滿了陽光的長長的下午,無所事事,也無所怕懼,只因爲我們知道,在生命裏,有一種永遠的等待。

挫折會來,也會過去,熱淚會流下,也會收起,沒有什麼可以氣餒的,因爲,我們有着長長的一生,而該來的一定會來。

其實,歲月一直在消逝,今日的得總是會變成明日的失,今日的補贖也挽不回昨日的錯誤,今日朦朧的幸福也將會變成明日朦朧的悲傷,可是無論如何,我們總是認真而努力地生活過了。

世間總有一些事,是我們永遠無法解釋也無法說清的,必須接受自己的渺小和自己的無能爲力。

人生一場黃粱夢。月光衣我以華裳,林間有新綠,恰如青春模樣。

青春透明如醇酒,可飲可儘可別離,但多少物換星移的韶華,卻總不能將它忘記。

她在人羣中微微一笑,因爲這個微笑,已經等了好久。

等待是一生中最初的蒼老,是令人日漸消瘦的心事,是舉著前莫名的傷悲,是記憶裏一場不散的筵席,是不能飲不可飲,也要拼卻的一醉。

二、愛是理解和接納。

這個世界上,太多事情假借了愛的名義。

所以,我們需要區分愛和假愛。

愛是如你所是。我如此深愛你,我就愛你本來的樣子。

相反,所有的假愛都藏着控制、自戀或權力。

我靠近你,打着愛的名義,但是我希望你“如我所願”。

我對你本來的樣子完全不感興趣,只是想把你變成“我期待的樣子”。

只有當我們深愛對方的時候,會有一種感覺:我覺得自己的愛不夠。

此時,就不會輕易去標榜說“我如此深愛你”。

相反,缺乏深愛的時候,就會衍生出這種極端的說法:“一切都是爲了你好。”

比如父母說,我做的一切都爲了你好,所以都是對的,你要接受我。

聽到這種說法時,我們得知道,裏面都藏着嚴重的假愛。

真正被愛的時候,你不需要多優秀。

愛,是接納你本來的樣子。

優秀,本質上是爲了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

所以,有一個扎心的道理:

你永遠不會,因爲優秀而被愛;

你會因爲優秀,而被需要。

優秀,不是被愛的原因;

優秀,而是被愛的結果。

三、婚姻是成長的需要。

爲什麼要結婚?

因爲父母催婚;因爲要生孩子;因爲到了年紀就該結婚;因爲再不結婚就老了……

當然,有的人是因爲愛情而選擇婚姻。

兩個人很相愛,所以想結婚,認爲結婚了兩個人就能從此過着幸福美滿的生活,永遠在一起。

婚姻本身是一種連接,它可以說是我們能夠體驗到的最親密的連接形式,而這種親密感是其他連接和關係所無法給予的。

在這短暫的一生當中,如果能夠找到這樣一個人,我們彼此相伴,一起攜手前行,不也是一件十分美好幸福的事情嗎?

當然,擁有美好和諧的婚姻,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可這不正是婚姻的另一個意義所在嗎?

婚姻的經營需要溝通技巧,需要學習如何去愛,需要學會尊重,學會寬容……

從這個角度來說,好的婚姻絕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完美婚姻”,而是彼此都願意溝通,都渴望成長,並且能夠在一個個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成爲一個更好的自己、一個更好的伴侶。

不過,僅僅是想通了還不夠,還必須消除內心的恐懼。

事實上,很多人不願意走進婚姻,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害怕受傷,因爲他們的潛意識中存在着這樣一個根深蒂固的信念——沒有什麼感情是可以天長地久的,我們怎麼可能一輩子就只喜歡一個人,就對一個人忠誠呢?

他們不僅不相信對方,就連自己,都不相信。

如果註定了要失去,註定了會結束,那爲什麼還要開始呢?

其實,這是典型的“外控者”思維,也就是認爲結果是註定的,自己對結果沒有任何掌控權。

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爲感情能否長久,婚姻能否持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自己。

儘管愛情中的激情是短暫的,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但愛的感受是可以一直存在的。

只要我們懂得如何通過愛的行動和言語,讓彼此一直擁有被愛的感受,那麼這段感情就可以一直維持下去。

誰會捨得離開這種“被愛”的感覺呢?大家之所以會選擇離開,通常都是因爲感受不到愛。

無可否認,婚姻的確是有風險的,因爲“失去”的可能性永遠存在,

但即便如此,也沒有什麼好怕的。

四、行使父母權力與關注孩子利益。

家庭的基礎應該是愛,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特殊的愛,不同於他們彼此之間的愛,也不同於他們對其他孩子的愛。

的確,有些父母很少或根本不愛自己的孩子,還有些女性能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別人的孩子。

現實表明,父母之愛是人們通常只能給予自己的孩子,而無法給予他人的一種特殊的愛。這種情感傳自我們的動物祖先。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特殊的愛沒有消減,它會對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有價值。

父母之愛的更大價值在於,它比其他任何情愛都更加可靠。

朋友因爲你的德行愛你,情人因爲你的魅力愛你,你若失去德行與魅力,恐怕也將失去朋友和情人的愛。

但當不幸發生時,生病甚至蒙羞,父母是最可靠的,如果他們是那種真正的父母。

我們當然樂意因爲自己的優點而受人讚賞,但大多數人在心裏會留有餘地,感覺這讚賞未必可信。

父母愛我們是愛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我們在他們身邊也就感覺格外踏實。

順風順水時這並不大重要,坎坷失敗中它卻能給你無可替代的安慰和安全感。

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保證一方快樂很容易,但要保證雙方都快樂就難多了。

監獄看守會以監管囚犯爲樂,老闆會以恐嚇員工爲樂,統治者會以鐵腕治民爲樂,傳統的父親會以棍棒教子爲樂。

不過,這都是單方面的快樂,對於另一方,這情形並不令人愉快。

我們發現這些單方面的快樂並不讓人滿意,好的人際關係應該是能讓雙方都滿足的。

這一點尤其適用於親子關係,相比前輩,兒女需要忍受父母的情況減少了,相應地父母從子女那裏得到的樂趣也減少了。

其實,並沒有什麼真正的理由能減少父母從孩子身上得到的樂趣,雖然實際情況是這樣。

當然,也沒有什麼理由能讓父母無法增加孩子的快樂。

然而,像現代世界所追求的一切平等關係一樣,它需要敏感與柔軟,需要對另一種個性的尊重,而這些恰好是日常生活中的好鬥性所不鼓勵的。

爲人父母的幸福感,首先是生物性的。

父母之樂的源泉有兩脈:

一方面,是感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被外部化了,可以在身體其他部分死亡後更久地活下去,而外部化的部分又可以同樣的方式傳遞,生命的種子因此生生不息。

另一方面,是權力與溫情的緊密結合。新生命弱小無助,父母自然有一種照顧的衝動,這種衝動不僅滿足了父母對孩子的愛的需要,也滿足了父母對孩子的控制的需要。

只要依然覺得孩子弱小無助,對他們的愛便不能被認爲是無私的,因爲保護自身脆弱之處是人的天性。

不過,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熱衷行使父母權力與關注孩子利益之間就產生了矛盾,對孩子進行控制在一定程度是天性使然,但孩子也需要儘可能學會在各方面獨立,而這對於父母的權力慾來說不是件好事。

有些父母從未意識到這種衝突的存在,一直對孩子實施專制,直到孩子開始反抗。

另一些父母則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卻爲衝突的情感所折磨。在衝突中他們失去了做父母的幸福。對孩子全心全意地付出之後,發現孩子的成長與自己的期望大相徑庭,於是備感羞辱。

他們希望孩子成爲戰士,孩子卻成了和平主義者。父母希望他做一個和平主義者,他卻參加了黑色百人團。問題還不限於這些後來的發展。

如果孩子能夠自己喫飯而你卻要餵飯,那就是把控制慾置於孩子的利益之上,雖然在你看來這只是爲了減少他的麻煩。

如果你讓他對危險草木皆兵,可能是試圖讓他一直依靠你。

如果你給他的愛溢於言表期待回報,可能是試圖用情感來拴住他。佔有慾會千方百計地使父母誤入歧途,除非他們十分謹慎或心思單純。

今天的父母意識到了這種風險,有時在應對孩子上便失去了信心,這反倒不如聽憑自己犯自然的錯誤,因爲最容易引起孩子心理焦慮的,是他們感覺到成年人缺乏把握和自信。因此,心思單純勝過小心謹慎。

若是切實渴求孩子的幸福而非自己的權力,無須精神分析的教科書來教導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本能就能做出正確引導。

那樣的親子關係自始至終是和諧的,孩子沒有反抗,父母也沒有失落。

這要求父母從一開始就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是出於道德或智力的原則,而是根植於某種近乎神祕的信仰而排除了佔有與壓迫。

當然,這種態度不僅在親子關係中需要,在婚姻和友誼中同樣需要,儘管在友誼中它更容易出現。

雖然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希望,但在一個良好的世界裏,人羣之間的政治關係理應盡皆如此。

雖然人人都渴望溫情,但兒童應該被優先考慮,因爲他們無助,因爲他們弱小無力而被俗世忽略。

在現代社會,只有那些能深刻體會到我一直在談的對孩子抱持尊重態度的人,才能獲得爲人父母的全部幸福。

因爲他們不必爲剋制自己的控制慾而煩惱,當孩子獲得自由時,他們不會像專制的父母那樣爲夢想幻滅而畏懼。

哪怕專制的父母能夠對子女權威盡施,抱持尊重態度的父母獲得的幸福也會比他們更多。

以溫情盪滌一切專制傾向,從而帶來更美好、更溫暖、更能夠把日常生活點鐵成金的幸福的愛,勝過爲在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繼續保持優越感而拼搏和戰鬥的人的任何感情。

無論一個母親多愛她的兒子,人們都不會期望她去教兒子微積分。

就學習書本知識而言,人們認可掌握了書本知識的人比胸無點墨的母親對孩子更有幫助。

但是關於孩子教育的其他許多方面,人們卻缺乏同樣的認識,因爲其所需經驗尚未被認可。

無疑,有些事情由母親做更好,但隨着孩子長大,最好由別人來做的事越來越多。

這種觀念如果能被普遍接受,那麼母親親力親爲的煩惱會少很多,因爲她們在很多事情上並不擅長。

具備任何一種專業技能的女性,即便做了母親,也應該能夠繼續發揮她的技能,這對其自身和社會都是有益的。

在懷孕後期和哺乳期內她可能很難做到,但孩子九個月大後就不該再是母親職業活動的不可克服的障礙了。

當一個社會要求母親爲孩子做出不合理的犧牲時,除非這個母親非常高尚,否則她也一定期望從孩子身上獲得過度的補償。

傳統上稱作自我犧牲的母親,絕大多數情況下對孩子都特別自私。

因爲爲人父母固然重要,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若它成爲生活的全部則人必有不滿足,不滿足的父母很可能在情感上變得貪婪。

因此,母親不應斷絕自己所有的興趣與追求,這對孩子和母親自身的利益都很重要。

如果她確有照顧孩子的志向,且有勝任教育孩子職責的廣博知識,那她應該大展雄才,進入包括自己孩子在內的兒童組織專業從事教育。

只要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怎樣以及由誰來撫養孩子,當然是父母說了算,只是被指定者須有資格。

但是,不能用成見來要求每個母親都親自去做有些母親能做好的事。

不少母親面對孩子會不知所措、力不從心,那就不要猶豫,把孩子交給擅長此事、受過基本培訓的女性照顧。

女性並沒有照顧孩子的天賦本能,對孩子的過度關心不過是佔有慾的幌子。

許多孩子在心理上被母親無知和過分敏感的管教傷害了。

人們總是認爲不能指望父親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而孩子對父親的愛與對母親的愛並無二致。

如果母親的生活能擺脫不必要的奴役,如果孩子能從早期身心護理的科學知識中受益,將來的母子關係將越發近似於今天的父子關係。

當我避開你的柔情後,

淚開始墜落。

是不敢不想不應該,

再謝謝你的愛……

丁俊貴

2023年2月4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