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炎鑫 | 浔城往事——翰林遗韵藏幽巷

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老一辈九江文史专家们的文章,为的是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个别标点、分段外,编者不对文章做更多修订与改写。

本篇选自2020年出版的浔阳文史参考资料丛书《浔阳轶闻》。

石炎鑫(老石,作者像)

早晨,与妻晃在莲花池的路上,在浔阳区卫生监督所处,是个岔道,往西通往甘棠湖边,这条路有些人气,显得有些闹意;往南像个骤然收紧的喇叭口,形成一条巷道,偶见一、二人影,显得清冷。我与妻选择了僻静,向里晃去。

没走多远,猛然见到一面陈旧的门墙,坐东面西,那门墙呈品字型,中间高两边低,工整对称,斑驳的墙体露出满面的苍颜;我留意地透过那阔阔的门洞向里张望,只见里面杂乱地搭着许多棚撒,把院落挤得严严实实的;再特意看了一下门牌,莲花池路 64 号。这门墙这院落我是认得的,五十多年前我就知道了它。

那时我还是一稚童,有一天爹爹牵着我的小手,打这条路经过,记得是带我到南门观去,好像是带我去看病,大人们都说南门观的道士会治病。那时民间是不信医院多信巫。走到此处时,爹爹很庄重、很崇敬的指着这座品字型门墙对我说:“这就是翰林院,是刘翰林的家院。了不得呀,我们九江出了个翰林,了不得呀!”爹爹这般的赞许,引发我对这院落生起一种莫明的景仰。

原文配图

刘翰林何许人也?究竟为什么了不得?爹爹没有细说,只是讲“他很有学问,在皇帝身边做事。”这是爹爹认为“了不得”的全部缘由。

后来我上学了,记得这里成了邮政局的宿舍,我小学时的一个江姓同学就住在这里,我还曾在这里出进过,依稀记得那墙齐腰都刷成了绿色。不知怎的,当我可以在这里出进时,反倒没觉得这“翰林院”有什么“神圣”之处。等到我长大了,读了一点书,也听到了一些传说,知道这幢宅院的原始主人原来是晚清时的翰林院编修刘廷琛,是他得志后在此处购地建宅,九江的百姓崇尚他,便称此宅为“翰林院”。老一辈的九江人(我们的父辈)把它看成是九江的荣耀。

刘廷琛字幼云,于同治六年(1867 年)10 月出生在德化县(今九江市),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 年)6 月卒于青岛。刘家世居九江,世尚耕读,家学渊源极深,刘廷琛受家学影响,自幼习经练字,少年时在地方便有“慧童”之称,被九江府学使(朝廷派到地方的学政官员)陈宝琛视为“书器”(是个读书的料)。成年后走上科举之路,于光绪十九年(1893 年)中举,光绪一十年(1894 年)考取进士。因其为学纯正,被朝廷选为翰林院编修,并入国史馆任事。

刘廷琛 书法四屏  编者配图

因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刘廷琛是个典型的旧知识分子,具有很浓的“忠君”思想,在清末民初的变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中,都透出了这种思想。当袁世凯借革命之势逼迫清廷时,他是反袁的;当清帝溥仪逊位时,他很悲痛;当袁世凯称帝时,他怒斥袁为“国贼”,此时他的反袁与民国诸士不同,他是在忠清的意义上反袁。当张勋拥立清帝溥仪复辟时,他为之欢欣,并接受诏命出任内阁议政大臣;复辟失败便寓居于青岛。他一生都极其仇视日本,9·18 事变之后,日本擡出溥仪建立起“满洲国”,溥仪派遣特使到青岛迎请他去东北任职,这次他倒是“坚决不受诏命”,并认为“帝(指溥仪)亦不应受日卵翼”,表现出了很强的民族气节。他逝世后,被溥仪谥为“文节”。

刘廷琛在京为官时,与当时亦在京为官的李盛铎过往甚密,因是同乡的缘故,二人遂成挚友,在官场上也是互为声应。他俩还联手为家乡做了一件好事。光绪年间,李盛铎看到京汉和粤汉铁路相继筑建,便发起了修筑南浔铁路的倡议;刘廷琛首起响应,于是俩人四出活动,联络一批赣籍官员,游说部分京师高官,联名上奏朝廷,请筑南浔铁路,终获批准。这条铁路于光绪二十四年(1908 年)正式开工修筑,二年后清亡,进入民国,北洋政府延续了这一项目,于民国四年(1915 年)全线贯通。这是李刘联手努力所致的结果。九江人会永远记住这俩个老乡,江西老俵会永远铭记这俩个九江人。

原文配图

知道了刘廷琛的这些故事,这才真正引起了我对眼前这座“翰林院”的崇敬。今天,无意间晃到这里,看到它匍匐在这幽幽的巷里,但拭去那历史的尘埃,这幽暗似乎在闪烁着当年的辉煌,散发着历史的遗韵,悠悠的,淡淡的,但很清晰。而它周遭的那些华丽的高楼,无论哪一幢都没有这座破败的院落具有这么厚重的历史积淀,这么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么丰富的动人故事。雨果(法)和果戈里(俄)都说过相同的一句话,“建筑是用石头写出的历史。”眼前的这座隐在幽巷里的翰林院,是现今隐在市井里残存不多的历史遗迹之一。看着它那一派龙钟般的苍颜,似乎是在昭示着一种骄傲!

后记:此文原写于 2010 年 10 月,其时莲花池尚未开发。后莲花池开发时,市政府有关部门曾邀罗龙炎、吴圣林、张国宏、何侃等专家学者讨论;采取何种方式让“翰林院”得到保存?如何留下九江这一历史印记?会上有人提影像留存;有人提留下门头这一特色印记,象西园开发留下浪井一样;有人提开发后造一历史文化墙,展示这一历史遗存等等。当这些专家正在纸上谈兵时,开发商的推土机“呼隆”一下把“翰林院”彻底铲平了。秀才们的作派,从来就没有开发商们来得这么直接!

读后记:刘廷琛的故事也是我没写过的。转发老师们的文章,也是为了学习研究,汲取营养。

浔阳叙话

记录赣鄱历史,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

公众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