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43:君子何以成其“大”

《中庸》43:君子何以成其“大”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伟大啊圣人之道!浩瀚无边无所不包,生发养育万物,其德之高上与天齐。圣人之道,悠悠从容,周全有余。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精细入微,一旦有至诚者出现,便能恰当发挥其教化作用,赞天地之化育。所以说:如果没有至诚的德性修为,伟大的事业便无法成就。所以,君子内心真诚尊崇德性而潜心学问研究,旷达自己的心胸而极力精细入微,追求高明却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与领悟,内心笃定于敦厚而以身实践礼仪。

所谓的圣人之道,说到底就是圣人的理想。在这里,编者用极为诗意的语言,描摹了圣人的理想得以实现后的样子。圣人之道,广阔无边,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洋洋乎流动充实,浩浩然不可限量,生长养育万物,其德之高上与天齐,下同地厚,悠久无疆,俨然宇宙。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用微观视角看过去,一枚普通鸡蛋的结构与整个已知的宇宙相比,其复杂和精细程度丝毫也不逊色。同样的道理,一个普通的分子结构,在科学家眼中,也是蔚为壮观的。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讲“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骏极于天”时,比今天科学家用电子隧道显微镜观察到分子结构时的惊异更有真情实感。

圣人的理想,就是像天地一样,成就他人,成就万物。《礼记》中讲“夫礼者,天地之序也”——礼是天地秩序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目的是营建一个繁荣有秩序的世界,使天下彼此成就、各得其所。圣人之道以“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形式,达成了这一理想。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将婚丧嫁娶、升降揖逊全部包含其中,使得天下事都在礼的框架内运转。

这样一个了不起的理想世界,君子如何趋近和实现它呢?或者说,君子何以成其“大”,成为“待其人然后行”中的那个理想社会的推动者呢?

一、尊德性而道问学

所谓德性,既是天命之性,也是人的天生本性,是人所以受命于天的正理、正解,是天赋予人的使命所在。“问学”则是求知的路子,是扩充天性的途径。君子为学,不仅尊崇天生的本性,而且努力请教和学习,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以抵达“知”的境界。

人天然地要发挥自己“人之为人”的本性、天性,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些问学求知之道,有助于本性、天性的发挥。二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

二、致广大而尽精微

心胸要“致广大”,不“致广大”便会被私欲所充斥,为外在的花花世界所蒙蔽。

容物、容人时要“尽精微”,不要好高骛远,大事做不成,小事不愿做。即便圣贤如舜帝那样,虽然有宏大的仁爱天下人的心胸,也要先从身边的亲人、贤人入手,进而推展到天下人。眼前人,身边事,世事洞明皆学问。倘若没有“尽精微”的意识,最后只能落得个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三、极高明而道中庸

理想要高远,做事却要脚踏实地。

人不可以没有理想,不可以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但决不可好高骛远,决不可沉溺于虚无缥缈的虚无之中。朝向高远的精神追求进发时,一定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地遵循常理、常情、常道。

家常饭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却最能滋养人。今天的井冈山,还流行着一首歌,歌中唱的便是滋养当年红军的“红米饭、南瓜汤”。

人总是奢望有什么“毕其功于一役”的良策,有“包治百病”的神药,殊不知,常理、常情、常道才是立身之本。大道至简,一切最终都落在平常的道理中。

四、温故而知新

孔子强调自己“述而不作”,钱穆先生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论语》。为求新而新,或者为标新立异而求新,所得的“新”只能是“头重脚轻根基浅”“嘴尖皮薄腹中空”。

用已知解决未知,用头顶上已有的已知的微弱光明,不断向前做确切地探索,才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光明大道来。

5、敦厚以崇礼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仪再多,倘若没有内心的真诚为基础,也只能是虚伪的装点。

摆谱的都是假学问,讲究的都是假贵族。

溥仪在自己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讲述了土肥原策动自己通过“白河偷渡”北上以建立伪满政府的过程。那时,在溥仪心中,满脑子都是复辟做皇帝的规划与设想,土肥原利用的也恰是这一点。溥仪决定北上时,心中认为自己正离幸福越来越近。殊不知就在他乘坐的汽船上,距离自己三米左右的地方,放着土肥原为他准备的一桶汽油。一旦被中国军队发现,这一干人便会被迫与船同归于尽。

土肥原所策划的事情之中,一定会有两手不同的准备。恰如“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一样,所不同的是,土肥原的两手准备是根本对立的,《中庸》所推崇的则是对立统一的。

君子何以成其“大”?学问全在这庸常的对立统一之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