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開始,是大人要先成爲孩子,而不是讓孩子成爲大人

這是東霞思維拂塵記的第878篇原創文章,字數1345,閱讀大概需要3分鐘 

我是陳東霞,寫作28年,畫畫4年

40歲前,無知無覺,混沌迷茫;40歲後,轉變思維,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

立志陪你找燈塔,升思維,擴眼界,開啓別樣人生。

最近在看一本書,梁冬說莊子,《莊子·內篇·人間世》,寫的是莊子對於這個社會、人間的一些爲人處世方法,神奇的是,2300多年前的想法,在今天,依然可用。

梁冬把深澀的古文,變爲大家能看懂的,能接受的觀點想法。

對於教育,莊子認爲,最重要的一點,是成年人要先成爲孩子,而不是讓孩子成爲成年人

第一 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書中講了個故事,孔子對於同樣的問題,要做使臣,他給顏回和葉公子高的建議,完全不同。

顏回生性敦厚仁慈,即使他什麼都不做,都能讓別人產生“自己是壞人,而顏回是好人”的感覺。

他的建議是:不僅在身體上放空,還要把心放空,摒除雜念,用心領悟,達到虛無的境界。

而葉公子高,他是外交官,善於溝通協調,善於察言觀色,具備“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能力。

他的建議是,在諸候王之間傳話時,切記不要過於投其所好,做一個好的超導體,按照本來的意思,不添油加醋。

回到我們的孩子,每一個孩子個性特徵不同,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因此,可能這樣的教育方法在這個孩子身上有效,而對於另一個孩子卻完全無用。

作爲家長,要避免陷入這種求捷徑的誤區。

我們創新自己的第1課,就是認識人的個性特徵,紅黃藍綠紫,紅色熱情外向積極,黃色,堅定目標領導力,藍色,有規劃,綠色,有耐心細心。

我們要先蹲下身子,成爲一個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觀察他在哪方面比較突出,然後再根據他的個性特徵,找到適合的教育方法。

這就引入到了第二點,發現孩子的天性,先認同再引導

我們小時候,經常很多孩子一起玩,常常在一羣孩子中,總會有1個特別喜歡指揮的領頭羊,孩子王,他身上其實就有黃色——領導特徵,而有的孩子從小特別細緻認真,他會自己整理玩具,哪怕少掉一個細小的零件,他都能敏銳地覺察。

作爲父母,要細心觀察,看到自己孩子在紅黃藍綠某方面的長處,而不是一味的拿孩子的短處,跟別人的長處去比較。

認真觀察孩子的天分,在教育孩子遵守社會規則、逐步社會化的過程中,儘量維護或發揮他們的天性特徵。

分享一個小方法,就是注意他情緒出現巨大波動的時刻,觀察它、瞭解它、呈現它並反轉它。

我們常常會要求孩子快快長大懂事,希望他儘早成爲一個大人,而莊子認爲,最好的方法是成年人先變成一個孩子,觀察瞭解他的底線和邊界,然後先認同,再引導。

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王子瘋了,他總是認爲自己是一隻雞,他要像雞那樣生活。

大家束手無策。

這時來了位高人,他說:“我來試試。”

他做的第1件事,就是跟雞一樣發出“咯咯”的聲音,說:“其實我也是一隻雞。”

於是,這兩隻“雞”就開始聊起來了。

王子一開始感覺自己不被理解,所以充滿極其強烈的憤怒和對抗情緒——世人皆人,唯我是雞。

突然,他發現有一個同類。

於是,他就跟這個遠道而來、號稱也是“雞”的人相談甚歡。

聊着聊着,這隻“雞”居然拿了一件人的衣服穿上。

王子問:“你怎麼能穿人的衣服呢?”

那人說:“噓,我騙他們的。雖然我是隻雞,但我可以裝作人,跟他們玩兒,你也試試看。”

他聽從了意見,也穿上了人的衣服。

後來,高人又說:“我們也可以喫一些牛排或其他動物的肉。”

王子說:“雞怎麼能喫肉呢?”

他就煞有介事地對王子說:“作爲一隻體驗各種生活的雞,應該瞭解一下不同的食物。”

於是,這個認爲自己是雞的王子,被帶着重新“演”了一個人。

時間長了,他都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長得像雞的人,還是長得像人的“雞”。

慢慢地,他就回歸了人類生活。

第三 人心難測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有的真相。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只有我們先承認了這個事實,纔可能讓孩子看到,並學會面對這樣的真相。

只有理解了人心的險惡,才能讓自己保持穩定的頻率,才能更好地引領孩子。

總結一下:

一 莊子教育觀:

1 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2 發現孩子的天性,先認同再引導

3 人心難測這個世界本來就有的真相

二教育孩子,其實是雙向的過程,學習、陪伴、成長,都是。

學與習的關係,學20%,習80%,我們很多人都搞反了。

父母教育的關鍵:靈活性,真實性,目標性

文|東霞


極簡思維創新人

充滿好奇心,探索新領域,

成爲創新思維引領者

腦中有圖心中有數腳下有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