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到底要往哪個方向走,是遵循原來的標準,還是按照內心的願望?

這是東霞思維拂塵記的第888篇原創文章,字數1120,閱讀大概需要3分鐘

我是陳東霞,寫作28年,畫畫4年

40歲前,無知無覺,混沌迷茫;40歲後,轉變思維,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

立志陪你找燈塔,升思維,擴眼界,開啓別樣人生。

故事:

有個老師,她把自己的弟弟當成孩子一樣管,可當弟弟到了叛逆期,根本不聽她的,甚至到了動手的地步,爲此她去學了心理學,後來跟弟弟的關係緩和了很多。

她也把這個理念,用到自己班孩子身上,有一次,她讓孩子們寫“最想幹的事,最想說的話。”

有個孩子寫,是你們家長想讓我讀書,不是我想讀書,她媽媽聽了,當時就哭了,覺得我一心想爲孩子好,孩子卻不理解;

還有一個孩子說,每次你們看到的都是我的成績,我考的好,說,嗯,下次再考好點,考的不好,就說,我用腳趾頭寫,也寫得比你好。

那個孩子一邊寫一邊在哭。

她對班級管理比較佛系,對孩子以鼓勵爲主,肯定爲主,可最近考試,成績最後一名,搭班的老師就嫌棄,不開心,說孩子就是要管的,嚴格要求,是盡到老師的職責,要把成績弄上去。

教育是什麼?教育要標準化還是個性化?是按自己的需求,還是遵循社會的潮流?

你怎麼看呢?

一 教育是什麼

許慎《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翻譯過來,就是說教育,需要上行下效,前提要培養孩子爲人真誠,品德良善。

光靠知識,不足以善度人生,還需要智慧與德行,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是先有”育“,再有”教“。

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個部分,還有社會、家庭、自然等等各方面的教育。

所以,家庭與學校,要共同教育,目標一致。

學校是一個羣體,爲了管理的效率,必須要標準化,必須有共性存在,制定一定的規則,包括對於成績的要求。

但家庭可以個性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優勢,認識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找到適合孩子的成長之路,讓他走適合的路。

二 作爲父母,要怎麼做

1 讓孩子有主動學習的意願

用六步邏輯的思維,用上三層,引領下三層,在孩子心裏種下種子,激發起孩子的學習動力。

先讓孩子對於未來有思考有想法,你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你在這樣的生活中,你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在實現這個理想的過程中,你的榜樣是誰?

然後再慢慢引導,要怎麼去實現,觀察周圍的環境,如何作出實實在在的行動,提升能力,爲實現這個理想打下基礎。

從強迫孩子學習,到讓孩子主動學習。從家庭出發,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2 用愛的方式,成爲孩子的偶像

社會在變化,對孩子的要求也需要改變。我們不能用30年前的教育理念,來要求現在的孩子。

要培養能適應未來的孩子,最終,路還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的。

父母要做的,是無條件的愛,他好的時候,愛;不好的時候,也愛。

要指責批評,也要注意時間場合、方式方法,讓他知道,你是愛他的,再慢慢地,從朋友到努力成爲他的偶像,而不是成爲他的敵人。

回到教育的原點,一切都是愛,愛是一切的起點,無條件的愛孩子。

3 保護孩子探索的慾望,保護孩子的興趣

孩子是自己的鏡子,也是自己成長的老師,父母也需要好好學習,保護他們探索的好奇心,保護好他們學習的興趣。

舉例:

孩子很喜歡看書,拿到一本書,可以看2、3個小時不挪窩,可後來媽媽要求,看書要記下所有的好詞好句,還要把精彩的內容講出來。

後來慢慢的,孩子寧願做手工、寧願坐在那,也不願意看書了。

一個60分的媽媽,是培養不出100分的孩子的,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做一個好家長,影響孩子,不是教育孩子。

文|東霞

極簡思維創新人

充滿好奇心,探索新領域,

成爲創新思維引領者

腦中有圖心中有數腳下有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