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貴之《除去名利的僞飾,活出真我的風采》

【除去名利的僞飾,活出真我的風采】

一、利己是生命的第一本能,同情是生命的第二本能,後者由前者派生。

人心有兩種成分:

一是利己心;

二是同情心。

二者都是人的本性。

人在年輕時慾望強,容易把自己的利益和成功看得最重要,名利慾望的滿足往往是快樂的主要源泉。

隨着年齡增長,同情心應該逐漸佔據上風,更多地從惠及他人的善行中汲取快樂了。

同情,即人與人以生命相待,乃是道德的基礎。

沒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會就不是人呆的地方。

人是怎麼淪爲獸的?

就是從同情心的麻木和死滅開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幹一切壞事。

同情是以利己的本能爲基礎的,由之出發,推己及人,設身處地替別人想,就是同情了。

自己覺得不利的事情,也不對別人做,這叫做正義,相當於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覺得有利的事情,也讓別人享受到,這叫做仁慈,相當於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利己和同情兩者都不可缺。

沒有利己,對自己的生命麻木,便如同石頭,對別人的生命必冷漠。

只知利己,不能推己及人,沒有同情,便如同禽獸,對別人的生命必冷酷。

人們似乎認爲,以己不欲施於人是明顯的惡,出發點就是害人,以己所欲施於人的動機卻是好的,是爲了助人、救人、造福於人。

殊不知在人類歷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們造成的苦難遠遠超過普通的歹徒。

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樣不可施於人。

如果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文明人的起碼品德,它反對的是對他人的故意傷害,主張自己活也讓別人活。

那麼,“己所欲,勿施於人”便是一個文明人的高級修養,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進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讓別人按別人的方式活。

二、有平常心的人,看己看人都能除去名利的僞飾。

世上有一些東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運氣和機會,輿論和譭譽,那就不去管它們,順其自然吧。

世上有一些東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興趣和志向,處世和做人,那就在這些方面好好地努力,至於努力的結果是什麼,也順其自然吧。

人到中年以後,也許在社會上取得了一點兒虛名浮利,這時候就應該牢記一無所有的從前。

事實上,誰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不是一條普通的生命?

人在年輕時會給自己規劃許多目標,安排許多任務,入世是基本的傾向。

中年以後,就應該多少有一點出世的心態了。

所謂出世,並非純然消極,而是與世間的事務和功利拉開一個距離,活得灑脫一些。

一個人的實力未必表現爲在名利山上攀登,真有實力的人還能支配自己的人生走向,適時地退出競賽,省下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享受生命的樂趣。

人過中年,就應該基本戒除功利心、貪心、野心;給善心、閒心、平常心讓出地盤。

它們源自一種看破紅塵名利、迴歸生命本質的覺悟。

如果沒有這個覺悟會怎樣呢?

據說老年人容易變得冷漠、貪婪、自負,這也許就是答案吧。

歷史不是一切,在歷史之外,陽光下還綿亙着存在的廣闊領域,有着人生簡樸的幸福。

一個人未必要充當某種歷史角色才活得有意義,最好的生活方式是古希臘人那樣的貼近自然和生命本身的生活。

我們不妨站到上帝的位置上看自己的塵世遭遇,但是,我們永遠是凡人而不是上帝。所以,每一個人的塵世遭遇對於他自己仍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當我們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時,那把我們絆倒的物體同時也把我們支撐,我們不得不抓牢它們,爲了不讓自己在完全的空無中行走。

已經厭倦那種永遠深刻的靈魂,它是狹窄的無底洞,裏面沒有光亮,沒有新鮮的空氣,也沒有玩笑和遊戲。

博大的深刻不避膚淺,走出深刻,這也是一種智慧。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重感情就難免會軟弱,求完美就難免有遺憾。也許,寬容自己這一點軟弱,我們就能堅持;接受人生這一點遺憾,我們就能平靜。

人生有千百種滋味,品嚐到最後,都只留下了一種滋味,就是無奈。

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會凋謝,一切凋謝都不可挽回,對此我們只好接受。

我們不得不把人生的一切缺憾隨同人生一起接受下來,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心中就會產生一種坦然。

無奈本身包含不甘心的成分,可是,當我們甘心於不甘心,坦然於無奈,對無能爲力的事情學會了無所謂,無奈就成了一種境界。

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是返璞歸真的平凡。

不避平庸豈非也是一種偉大,不拒小情調豈非也是一種大器度?

三、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爲什麼會浮躁呢?

看過一個答案是:

因爲心裏裝滿了瑣碎。

我們捧着一本書,如果心不靜,再好的書也讀不進去。

讀生活這本書也是如此。

世上只有一件東西,能始終經受住生活的衝擊:

一顆安靜的心。

1、安靜的人,自帶氣質。

一直覺得安靜的人,舉手投足間總有一種氣質:

認真而專注,讓人一眼就能記住。

在一個安靜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安靜投射出的氣質。

你看到她時,煩躁的心也會跟着她沉靜下來,不由地產生愉悅的心情。

這種氣質不是沉默寡言,而是藏在靈魂深處的力量。

乾淨,純粹,知足,只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

低頭垂頸間,那是一種尋求寧靜的姿態。

懂得安靜的女人,總是更容易讓男人生出愛慕的心。

信守安靜的男人,總能獲得女人更多的青睞。

無論男女,一身靜氣,纔是一個人最美的樣子。

你若安靜,風雅自來。

2、安靜的人,最會生活。

身邊越來越多人,動不動就說自己老了。明明年紀輕輕,就開始標榜自己“佛系生活”。看淡一切,無慾無求。

很多人覺得安靜是因爲熱情幻滅,但其實不是。安靜是更大的熱情,是更飽滿的熱情。

一個安靜的人,定然是心中有美景的人。

生活的最好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

一個人在安靜中,最能看出他內心的熱愛。

寂寞會發慌,安靜則是飽滿的,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3、安靜的人,一生從容。

你有沒有發現?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比較。

看到朋友圈有人過得幸福了,就想着學她的“精緻”,來美化自己的生活。

整天一刻不停地在追逐,別人眼中幸福人士的感覺,這其實是因爲自己的不自信和迷失。

而安靜的人不同,他們總有一顆強大的內心,能活在自己的節奏裏。

安靜,是一個人的強大,更是一個人的底氣。

一個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在追求任何東西時,就會冷靜,從容。

一個心有靜氣的人,他可能會羨慕你的生活,讚歎你有而他沒有的東西,但他還是歡喜做回自己。

有時候,我們活得很累,不是生活過於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感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最終亂了心神。

我們該如何度過這一生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種最舒適的姿態,將喧囂關在門外,才能遇見生活的本來。

從此刻起,安靜從容做自己,便是一生浪漫的開始。

四、從躁亂到從容。

命運變幻,我們甚至不能預測明天發生什麼,於是只好說活在當下。

然而,有不同的活在當下。

其一,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消極地順從命運;

其二,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

其三,分秒必爭,恨不得一天完成一生的計劃。

後二者雖境界似有高低,但都是力求當下效益的最大化,緊張地抗拒命運。

真正的活在當下,是每個當下都走在選定的人生正道上,無論明天發生什麼,這一點不會改變,因此心裏很踏實。

既然最寶貴的東西是命運奪不走的,也就以此超越了命運的變幻。

分秒必爭,時間就是金錢;醉生夢死,今朝有酒今朝醉;隨波逐流,糾纏於眼前的凡人瑣事,熱衷於網上的八卦星聞……這些似乎都是活在“當下”。

然而,這個“當下”只是時間的碎片,活在這個“當下”的也只是“自我”的假象。

真正的活在當下,恰恰是要擺脫功利、慾望、紛爭、信息的干擾,迴歸生命的單純,獲得內在的寧靜。

這樣,每一個當下都是生命本真狀態的顯現,因而即是永恆,而“自我”也因爲與存在的整體連通而有了實質。

生命是否健康,要看整體的狀態。

一個盲人,他雖然看不見繽紛的色彩,但能用其餘更敏銳的感官欣賞鳥兒的啁啾、花兒的芳香、微風的吹拂,他有和睦的家庭,踏實的工作,寧靜的心境,他的生命在整體上就是健康的。

相反,一個感官健全的人,倘若他總是在名利場折騰,在娛樂場鬼混,不再有時間和心情享受自然賜予的快樂,他的生命在整體上就是病態的。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相愛的伴侶、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一定要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喫晚飯,餐桌上一定要有歡聲笑語,這比有錢、有車、有房重要得多。

錢再多,車再名貴,房再豪華,沒有這些,就只是一個悲慘的孤魂野鬼。

相反,窮一點兒,但有這些,就是在過一個活人的正常生活。

一個人的生活狀態也許平靜,也許動盪,這不是問題之所在。

真正要問的是,這平靜或動盪,究竟是高質量的,還是低質量的?

毫無疑問,高質量的動盪勝於低質量的平靜,高質量的平靜勝於低質量的動盪。

那麼,高質量的動盪和高質量的平靜哪個更好呢?

傾向認爲,高質量的平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真正活得精彩的人一定不是急於求成之輩,其共同特點是對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有足夠的認知,知道自己的路在哪裏,因而能夠從容地走在這條路上,也從容地享受途中的收穫。

從容是基本的好,有了它未必精彩,沒有它肯定不精彩。

人年輕時不容易從容,因爲什麼都想要,卻又不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於是內心焦躁,行動忙亂。

從躁亂到從容有一個過程,在其中起作用的誠然有閱歷的增長,但僅此還不夠。

有的人閱歷倒是增長了,經歷了一些挫折,明白不可能什麼都要,卻仍然不知道自己該要和能要的是什麼,結果不是變得從容,而是變得沮喪和消極。

丁俊貴

2023年2月7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