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龍痛描流民圖,張綱孫遙望涿鹿城|元明清詩擷萃(32)

陳子龍,字臥子,又字懋中,號大樽,松江華亭人。明崇禎十年進士。明崇禎十年進士。弘光時,任兵科給事中,因對朝政不滿,辭官歸裏。清兵攻佔南京後,他在家鄉起兵抗清,失敗後,又聯絡太湖義軍圖謀起事,不幸事泄,在蘇州被捕,乘隙投水殉國。在文學上,他繼承"後七子"的主張,有復古傾向。後期的作品,感時傷事,悲憤蒼涼,風格爲之一變。有《陳忠裕公全集》傳世。

小車行

小車班班黃塵晚,夫爲推,婦爲挽。

出門茫茫何所之? 青青者榆療吾飢。

願得樂土共哺糜。

風吹黃蒿,望見牆宇。中有主人當飼汝。

叩門無人室無釜,躑躅空巷淚如雨。

【注】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班班:車聲。挽:牽引。之:往。這兩句說:出了門,茫茫一片,到那裏去呢?只有靠青色的榆樹葉聊以填飽肚子;樂土:理想中快樂的地方。哺糜:喫粥;蒿:草本植物,葉如絲狀,有特殊的氣味,花黃綠色,可入藥。滿目黃蒿,表示一片荒涼。飼汝:給你飯喫。釜:鍋。躑躅:徘徊不進的樣子。

據《通鑑輯覽》記載∶崇禎十年六月,兩畿大旱,山東蝗災嚴重。是時作者被派出京都視察,目擊饑民背井離鄉、流離失所之狀,頗有感觸。詩大約寫於此時,給我們描繪出一幅悲慘的"流民圖"。

張綱孫,字祖望,一名丹,號秦亭、竹隱。浙江錢塘人。喜愛山水,工詩,旅遊詩尤爲奇崛,以詩文稱於時,與陸圻、毛先舒、柴紹炳等齊名,稱西泠十子。著有《從野堂集》。所作古詩得杜詩的神髓,明代武林(今杭州)詩人中,他最負盛名。

涿州城

曉霜不在地,微白生牛背。

遙望涿鹿城,嶐然沙磧內。

控緤走其下,壁立皆土塊。

此地古范陽,甲兵天下最。

側耳聞啼飢,傷心自我輩。

野狼遇人嗥,蒼鷹攫雉碎。

生涯底如此,浩嘆茲行邁。

【注】涿州:州名,治所在范陽縣。這句說:牛背上還殘留着微霜。涿鹿: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南;嶐然:凸起的樣子。沙磧:沙石堆。淺水中沙石,亦叫磧。

控緤:執着馬繮,即騎馬的意思。蹀,牽牲畜的繩子;甲兵:鎧甲與兵器。這兩句意思說:范陽歷來是兵家必爭之要地,因而戰事頻繁;嗥:吼叫。攫:用爪抓取。雉:野雞;底:何。這兩句意思說:生活爲什麼這樣艱辛呢?在旅途上只有長嘆而已。

古代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一帶,地勢險要,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作者路過這裏,目睹戰爭的浩劫給人們帶來的慘重禍害,城池荒廢,人民過着啼飢號寒的生活,內心充滿了同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