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幽思遠的王建

王建曾寫過一首詩《自傷》感嘆自己的潦倒身世和困頓仕途,詩云:“衰門海內幾多人,滿眼公卿總不親。四授官資元七品,再經婚娶尚單身。圖書亦爲頻移盡,兄弟還因數散貧。獨自在家常似客,黃昏哭向野田春。”他坦言自己門衰祚薄,家族不興,出身平凡,生活清苦。跟那些王公貴族攀不上關係,更無期功強近之親,在仕途上缺少援引獎掖,四次授官都只是個小小的七品芝麻官,一直未能躋身要津。生活上也很不如意,不僅艱苦清貧,幾次結婚最後還是單身獨居,到老還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引以爲寶的藏書屢經搬家已散軼大半,爲數不多的兄弟還散落四處,各自艱難地活着。坐在自己家中冷清寂寞,每每有做客的感覺,黃昏之時常獨自外出,面對空曠的田野垂淚哭泣。王建詩中所云基本將他的一生進行了高度概括,可以說無論在仕途還是生活方面,他都很不如意。

王建祖籍潁川,生長於關輔,出身微寒。但年輕時勤奮好學,二十歲左右曾與另一位家境貧苦的詩人張籍共同在魏州學詩,兩人成爲畢生好友,且兩人都熱情參與新樂府運動,創作了大量優秀樂府詩歌,被譽爲“張王樂府”。與文弱偏激的張籍不同,王建性耽酒,放浪無拘,性格豪邁。因思立功邊庭,王建早年曾從軍塞上,入幽州劉濟幕中,後又輾轉各地幕府任職,在軍中呆了很多年,《唐才子傳》說他“從軍塞上,弓劍不離身。”可見他是個習文好武文武兼通之人,他在《別楊校書》中說自己“從軍走馬十三年”,能在軍隊裏生活這麼久,一來說明他有用武之地,二來說明他有從軍之好。數年後歸,居於杜陵。可生活並未得到多大改善,仍過着“終日憂衣食”的日子。

《唐才子傳》曾說王建是大曆10年間進士,那時王建還不到10歲,與事實有較大出入。從王建仕途走向上看,他應該是考中過進士的,但無詳細資料記載。中第時間要麼是從軍前,要麼是從軍後。唐代到軍中求取功名也是一條極好的發展途徑,很多士子無論是否及第,都願到幕府中入職,跟着一個很有前景的幕主,容易隨之一路升遷。像高適杜牧等人都在幕府中跟對了人,很是受益。王建從軍13年,也結識了不少方面大員。他考中進士,應該就是受益於幕府從軍。

公元813前後,王建40多歲時,得到田弘正、裴度等身居高位的權要推薦,做了昭應縣丞,從此正式步入仕途。他自嘆“白髮初爲吏”,可不是?年且50才初入官場,很多人到這個年齡都已經辭官歸隱了。幾年後,他轉任太府寺丞,太常丞,祕書丞,後遷侍御史。唐文宗大和二年,出爲陝州司馬。雖然換了幾個崗位,卻一直只是個七品官。司馬一職,雖說品位稍高,卻外放地方,年過60而遠離了朝廷,也就意味着仕途無望了。當年白居易貶謫爲江州司馬,還悽悽慘慘慼戚,覺得人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王建臨了混了個陝州司馬,還是人生的高光時刻,真是同人不同命。

王建和張籍一道熱衷於新樂府運動,創作了大量的新樂府詩。因爲他大半生沉淪下僚,生活清貧,常與社會底層老百姓接觸,對他們的生活現狀很是瞭解。他的詩中,多以田家、海人、水夫、蠶農、織婦等人物爲抒寫對象,既客觀敘述他們的生活境況,又深刻揭露社會的黑暗殘酷,飽含同情,心有憤怒。他的詩歌題材十分廣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詩中人物刻畫得往往栩栩如生,場景狀況也真實細膩。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詩作有《水夫謠》、《海人謠》、《田家行》、《望夫石》等。其中《水夫謠》寫得形象生動,一往情深:

苦哉生長當驛邊,官家使我牽驛船。

辛苦日多樂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鳥。

逆風上水萬斛重,前驛迢迢後淼淼。

半夜緣堤雪和雨,受他驅遣還復去。

夜寒衣溼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無處說,齊聲騰踏牽船歌。

一間茅屋何所值,父母之鄉去不得。

我願此水作平田,長使水夫不怨天。

詩中描寫的縴夫水宿沙行,生活艱辛,卻長受官府隨意驅遣,無情踐踏。作者心地善良,同情民苦,關心民瘼,恨不能化水爲田,長使縴夫生活安康。《望夫石》則歌頌了平常夫妻之間的堅貞愛情:

望夫處,江悠悠。

化爲石,不回頭。

山頭日日風復雨。

行人歸來石應語。

據南朝宋劉義慶的《幽明錄》記載:武昌陽新縣北山有望夫石,其形如人。相傳有個貞婦,丈夫從軍久久未歸,她常立於武昌北山遠望,“立望夫而化爲立石”。王建據此創作了這首詩。雖是傳說,但現實中卻有無數的女子日日站在村頭家門,盼着從軍戍邊的丈夫回家。王建的詩總給人極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並生髮出同情心和憐憫心。在同情黎民百姓的同時,王建還對那些豪橫權要和黑惡勢力給予了無情揭露,如《羽林行》中殺人越貨的長安惡少,《射虎行》中草菅人命的官府兇差。而《古從軍》、《遼東行》、《涼州行》等邊塞詩則痛惜國土的淪喪,譴責邊將的無能。在這些樂府詩中,王建基本不發議論,而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再現現實場境,讓內心的情感自然表達。他筆下的人物形象真實生動,心理細膩,非常具有典型性,讓人讀後十分信服。題材方面,他的作品具有極強的現實性和當代性,手法上多用比興、白描、對比等,語言通俗流暢,簡潔凝鍊。結尾常突出主題,濃墨重筆。充分體現“卒章顯其志”的特點。

新樂府詩歌之外,王建還曾專門創作了一百首《宮詞》,與以往宮詞多表達宮女悲慘的生活哀怨的情感不同,王建的宮詞多寫宮中的樓臺亭閣、歌舞彈唱、行樂遊獵、節慶儀式、,不及涉及宮中君王宮女日常生活,還有情景風俗宮禁瑣事,組合起來就像一幅全景式的宮廷圖畫,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不可多得的文獻,是絕好的詩史。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言其“多言唐宮禁中事,皆史傳小說所不載者”。這將宮詞拓寬了表現範圍,賦予了新的內涵。可以說,是王建讓宮詞進階到了新的境域,創造了一個新的天地。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雲:“效此體者雖有數家,而建爲之祖”。《宮詞其一》是其中的代表作:

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

自是桃花貪結子,錯教人恨五更風。

本以爲桃花凋落,紛飛東西,淒涼殘敗之景,讓人心恨東風,實則是桃花爲結果實自願飄落,並無哀傷悲涼之意。這讓錯恨東風的人情何以堪?宋王安石對王建的這首詩最是欣賞,“謂其意味深婉而悠長也。”此詩確實體現了王建宮詞的水準和特色。

王建不過是個品級較低的官員,沒有什麼機會進入宮闈禁地,卻能對宮內情景人事如此熟悉,創作了一百篇風俗圖似的宮詞。這讓人很是疑惑他的素材來路。據《唐才子傳》記載,王建當初因爲與樞密使王守澄同宗同源而交好,王守澄稱王建爲弟,兩人走得很近,經常相聚閒談,而言語間多及宮廷禁掖事,王建因此獲得許多無法見聞的題材,爲此創作了《宮詞》一百首。後來兩人因爲喝酒傷了和氣,互相諷刺取笑。王守澄深恨之,威脅王建說:“老弟所作《宮詞》,涉及內庭深邃,是何由得知其詳的,我當奏明皇上。”王建也不示弱,作詩以答,其中有兩句說到“不是姓同親說向,九重爭得外人知。”意思是說,我詩中所記,都是你這個身居要津經常出入宮中的同宗老兄所告知啊,要不皇宮禁地,我們這些普通小官哪能知道呢?王守澄聽了害怕連累自己,只好忍氣吞聲作罷。這則故事雖在史冊中不可考,但卻符合邏輯和實際,否則王建只能是憑空想象杜撰出來的了。

王建既是詩人,也是中唐少有的詞人之一,寫過一些小令,別具一格,清新可喜。如《調笑令》:

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

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絃?

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

調笑令原爲“宮中調笑”,主要是用以娛樂玩笑的,王建卻寫盡了宮女的哀怨:數年生病,容顏憔悴,無復有人問津,舊日寵愛恩澤早已斷絕,悽然之情躍然紙上。又如《江南三臺》:揚州池邊小婦,長幹市裏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看起來幽默詼諧,實則別有意味。以白描的手法,表達了商人婦人就別後各懷心事的生活狀態。其實,淡化了歷史背景,最能讓人感動共鳴的還是那些富有思想性情感性藝術性的詩作。

王建的新樂府詩和宮詞固然寫得好,流傳更廣的卻是一些自然婉麗富含情感的短詩。如《新嫁娘》:

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唐時習俗,女子出嫁三日後要入廚做菜給婆婆做菜品嚐。詩中描寫了一個細心精明的新娘,爲了給婆婆留下美好的初次印象,做好羹湯後沒有直接呈上,而是讓熟悉婆婆口味的小姑先行品嚐,如此便心中有數,隨時可對飯菜進行調整更換。詩中將一個聰明能幹的新嫁娘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雨過山村》則活脫脫是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村農忙圖:

雨裏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閒着中庭梔子花。

詩中所繪風景優美,洗人心肺,有脫盡俗塵,融匯自然之感。《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主要以情感取勝: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月明之夜,冷露無聲,寒鴉棲樹,想起遠方好友,頓起無限秋思。遙隔兩地,又值中秋,既抒自己的愁思,更寫天下人的愁思。這縷憂愁思念之情,力透千古,令人讀後深受感染。

王建一生在仕途不曾飛揚,詩卻寫得超拔出羣。與當時著名詩人韓愈、白居易、劉禹錫、張籍、楊巨源等均有往來唱和。《唐才子傳》說他“工爲樂府歌行,格幽思遠。”詩作“能感動神思,道人所不能道也。”可謂的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