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一白说历史人物:192期邓艾

汝南,八卦台。

说是八卦台,其实是一处烽火台遗址,黄土堆隆的沟壑间草木欣荣,建造它的西周诸侯已经灰飞烟灭,伏羲在此画卦的神话还在流传。

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赶着羊群,三五结伴沿着熟悉的土坡往回走,时不时指着落在后面的少年,也不知是议论什么爆发出阵阵笑声。

这个看似不太合群的少年,父亲早亡只剩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刚刚从老家被强制搬迁到汝南,背井离乡好像加重了说话结巴的毛病。

故事,还要从曹操屯田说起...

三国乱世,千里无鸡鸣。

魏蜀吴的大佬们逐鹿中原,谋臣武将在时代裂缝里展现才艺,至于广袤土地和庄稼般的草民,反倒成为大佬排名次的重要指标。

大佬眼里的天下是一串数字,多少军民死伤换来几处州县地盘,连绵大战造成地方人员亏空,就从繁盛地区迁徙劳动力来填充。

填民,和填坑的意思差不多。

曹操攻破荆州之后迁移民众,阿瞒随手在地图上画出几个圈圈,万千家庭的走向被震出轨道,他们只能拖家带口换个地方生活。

老邓家原本也是南阳的大户,这种大户在乡村层级算是人多势众,但是在诸侯王眼里排不上号,明明知道人离乡贱也无力挣扎。

年少的邓艾跟着母亲搬家,母子俩拉着堆满包袱的架子车往北走,等待他们不光是未知的远方,还有家里缺少男人的穷困潦倒。

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

换了新地方,人需要融入环境。

说话结巴夹带着外乡口音,一同放羊的小孩子也不怎么和他玩耍,邓艾攥着从老家带来的书卷,羊儿低头啃草时他就埋头啃书。

有一次在山坡上发现石碑,半截裸露在黄土之外被岁月侵蚀斑驳,邓艾依稀辨认着碑上的字迹,竟是同样出身微寒的陈寔所做。

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一向沉闷的邓艾心生欢喜,陈寔入朝为官而且才学德行都很好,两次党锢之祸期间被关进大牢,后来回到老家归隐专心做学问。

陈寔和俩儿子被称为三君,与同乡另外三个大儒合称颍川四长,活到八十四岁高龄溘然长逝,朝廷还派大将军前来主持追悼会。

人在世间有着各种不自由,只有精神是任何牢笼也关不住的,邓艾好像突然间找到人生的方向,借助这句话连名带字全都改了。

艾遂自名范,字士则。

不行,你有个族叔叫邓范。

大户人家起个名字不容易,和三姑七舅的谐音相近都不可以,邓艾改名立志的想法惨遭流产,但好学上进的意志已然扎进心底。

屯田大略分为军屯和民屯,参与民屯的成员以失地流民居多,这些承受大部分苦难的基层百姓,学识品德很大程度上流于表面。

这句话不好听,真相却就是这般残酷。

屯田民众里有才学得很少,邓艾啃完几本书便如同鹤立鸡群,领导自然而然提拔他做都尉学士,如果按照正常流程会晋升官吏。

邓艾显然不属于正常情况,他干活卖力气但是说话结结巴巴,汇报工作时能把领导急死(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

或许担心上级检查时出洋相,领导安排邓艾去看守粮草仓库,工资低的连养家糊口都很成问题,幸亏有位老叔时不时借钱救济。

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称谢。

吃人嘴软,邓艾的嘴一点都不软。

每次接过钱粮也不说声感谢,或许是这两个字显得过于敷衍,邓艾嘴上不说却默默地记在心里,言语不泄是在蓄力实质性回报。

一个人处于低谷时只能蓄力,邓艾的眼光从书本转移到粮草,又从屯田的成效升华到战略分析,借助周边熟悉的事物打开格局。

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邓艾的认真换来一次次讥笑,身边的流民们只在乎吃饱肚子,出工时摸鱼偷懒就算沾到大便宜,对于部署谋划的邓艾冷嘲热讽。

鹤立鸡群是种挺尴尬的境地,纵然优秀却挤不进鹤类的圈子,还要受到低段位的鸡群围攻牵绊,不知有多少野鹤逐渐倒在鸡圈。

邓艾始终坚持着昂首挺立,对屯田政策的横竖关联研磨通透,耗费常人数倍的功夫自然有回报,领导没招时期盼他的结结巴巴。

领导派他去朝廷汇报工作,司马懿听见严重口吃时眉头紧皱,但从重复的言语中看到见识非凡,直接把邓艾调进自己的太尉府。

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你叫邓艾,还是邓艾艾?

司马懿笑呵呵地望着邓艾,说话结巴有疾病和心神慌乱之分,随口调侃亦有亲近和嘲讽的区别,大有才干的司马懿论事不论人。

曹操当年为了聘用司马懿,礼贤下士和恐吓的招数全用上了,谁会想到这头冢虎逐渐鸠占鹊巢,一个眼神就让魏明帝自我检讨。

遇到贵人,邓艾熬了二十年。

司马懿熬死了蜀汉的诸葛亮,看着东吴的孙权好像蠢蠢欲动,建议曹魏要在淮南淮北提前部署,还派遣邓艾等人去搞实际调研。

冷兵器战争打的是粮草供应,屯田民户出身的邓艾极为熟悉,这次轮到他站在地图前面画圈圈,一笔下去又是万千个家庭迁移。

国与国之间的征战连绵不绝,究竟是人性执笔还是天借人手,一场场战事逼到某个人的眼前时,唯一能做的或许只是减少损失。

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

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

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

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

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

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

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

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

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邓艾的建议,司马懿照单批准。

此时的邓艾和军事毫不相关,不管怎么看都像是个农业专家,曹魏后期在粮草物质方面的优势,和邓艾的谋划部署有直接关联。

司马懿成功挫败东吴的进攻,调任邓艾为南安太守防备蜀汉,这位田间地头成长起来的放羊娃,年过五旬之时才开始带兵打仗。

老天安排的对手,名叫姜维。

曹魏主帅郭淮在第一轮干败姜维,准备追打被姜维煽惑起来的羌人,邓艾建议道: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

邓艾带着少量人马驻扎白水,三天不到果然看见廖化回来了,奇怪的是廖化并没有以多欺少,而是在河对岸不紧不慢地造木桥。

邓艾当然不认为小廖够意思,隐隐觉得这是姜维在牵制自己,二话不说跑到六十里外攻占洮城,姜维发现计谋被识破黯然退兵。

直觉其实是习惯养成的意识,昔日站在山顶排兵布阵的邓艾,在屯田的流民眼里像是自大狂妄,如今却成为燕雀和鸿鹄的证明。

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高平陵之变,司马氏专权。

司马懿在政变两年之后死了,他的大儿子司马师接过指挥权,邓艾自然而然隶属于司马氏阵营,寒门新贵的弊端正在悄然显现。

他看到匈奴右贤王整合兵马,便向朝廷提交分而治之的方案,建议胡汉混居地区加强道德教化,这些视角过高的国策广受采纳。

大将军司马景王新辅政,多纳用焉。

认认真真做事得以升迁的人,他们会偏向于如何将事情做好,揣摩领导意图和关系界线的直觉,同样是身居高位要掌握的能力。

邓艾这辈子没学会这种能力,当年放羊时站在山顶俯览全局,如今身为朝廷官员还在俯览全局,然而地位和形势始终在变化着。

调任汝南太守期间故地重游,八卦台的草木在枯荣之间交替,一群衣衫褴褛的放羊娃追逐打闹,稚嫩的面孔看着陌生而又熟悉。

田间地头的流民们挥散汗水,粮草库房的木门仿佛更加破旧,邓艾怀念那位接济过自己的老叔,想回报却被告知已经死去多年。

遣吏祭之,重遗其母,举其子与计吏。

回顾过往,拆解未来。

吴国的太傅诸葛恪出兵攻魏,一次得手之后喜欢上这种感觉,邓艾对司马师说用不着太当回事,诸葛恪专权迟早死于内部斗争。

他看到曹魏官员的作风浮夸,建议朝廷务必重视农业和战备,设立奖赏机制鼓励民夫开荒种田,杜绝浮华之风才能让国家强盛。

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

司马师专权废黜魏帝曹芳,比起东吴诸葛恪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内讨伐司马师的呼声层出不穷,毌丘俭还派人拿着假圣旨募兵。

邓艾砍了假传圣旨的使者,直接率领人马跑到河边铺路架桥,远远瞧见司马师朝他竖起大拇哥,汇合之后追杀另一个造反头目。

高贵乡公曹髦登上皇帝宝座,司马阵营的地位愈加牢不可破,曹丕曾经以人格担保司马懿不反,代价竟是自己的孙子血溅三尺。

邓艾论功行赏受封为安西将军,看到司马师身边有张年轻的面孔,他们家世威隆显得自己好像鸡立鹤群(见秦岭一白.钟会篇)。

钟会,比邓艾小三十岁。

司马师死了,弟弟司马昭掌权。

司马昭的威望远不及父兄,在曹魏内部没有能够服众的业绩,蜀汉的姜维也趁机在边关搞事情,却疏忽了司马阵营里人才济济。

司马昭让邓艾去和陈泰汇合,前往甘肃迎战一胜再胜的姜维,家世威隆的陈泰作战水平相当高,拒绝邓艾平稳推进的保守打法。

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

或许邓艾考虑的是军心战力,壮士断腕暂时放弃眼前的得失,等到形势有利于己方再穷追猛打,这可以减少硬碰硬造成的伤亡。

或许陈泰是在揣摩领导意图,面对局势不利也要撕开突破口,司马昭地位不稳急需用胜利填充,即便是冒险也得快速平息战事。

三路魏军浩浩荡荡冲向蜀军,打得姜维疲于应对而下令撤退,魏军大获全胜觉得蜀军不敢再来,邓艾连提五条建议要保持警惕。

胜利和失败往往在一念之间,洮西地区被两方搞得满目疮痍,司马昭在朝堂之上勉强站稳脚跟,邓艾时刻关注姜维的一举一动。

顷之,维果向祁山,闻艾已有备。

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

维与艾争险,不克。

缘山趣上邽,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

司马昭进一步,曹髦退一步。

反叛的魏将跑到东吴去借兵,司马昭东征平叛时还带着曹髦,权臣在借助皇帝的名号振奋军威,皇帝在心底问候权臣八辈祖宗。

邓艾跟着司马望在西线防守,继续和老冤家姜伯约相爱相杀,由于谋划得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官职也一升再升做到镇西将军。

皇帝和权臣争斗,结果被人当街砍死。

董卓在巅峰时不敢干的事情,被司马氏结结实实地干出来了,即便又拉出曹操的孙子登基称帝,司马昭的口碑声望也岌岌可危。

每当内部矛盾没办法化解时,只能采用外部输出的办法解决,坐船过江去东吴找茬很容易吃瘪,司马昭将目光投向西南的蜀汉。

司马昭讨伐蜀汉的计划流出,从朝堂到幕僚基本上全体反对,钟会琢磨出领导意图而鼎力支持,但是司马昭想看到邓艾的态度。

常年和姜维围追堵截的邓艾,毫不犹豫地说此时不适合伐蜀,气得司马昭让主薄点醒榆木疙瘩,领导拿你当自己人怎么能拆台?

那...那就...打...打吧。

寒门,缺的不只是机会。

司马昭的安排部署大有深意,邓艾带着三万人马去牵制姜维,诸葛绪带着三万人马去切断退路,钟会率领十余万人马猛攻汉中。

汉中是曹操死前的最后一战,同时是刘备死前最辉煌的一战,曹操战败因为一句鸡肋怒斩杨修,从而成为曹魏光辉政权的遗憾。

等我帮武帝做完事,看你们谁还不服我!

有些目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认真做事的人此刻很容易犯错,钟会想的是要帮助领导化解矛盾,邓艾想的是如何获取最大胜利。

当姜维舍弃邓艾回援汉中时,钟会在调整战略保证完成任务,魏军攻占汉中与蜀军在剑阁对峙,这样的天险打不下来也不丢脸。

钟会写信劝导姜维投降算了,司马昭收到战报准备着庆功宴,世家大族的将领们悠闲地打酱油,等着班师回朝之后的论功行赏。

只有区区三万多人马的邓艾,在原本的计划中负责牵制姜维,等他看到姜维被钟会死死牵制时,冒出穿插蜀汉后方的大胆想法。

邓艾,你在破局还是搅局?

七百里无人区,山高林密。

六十多岁的老将军迎难而上,一边辨认方向一边在开山架桥,粮车紧紧贴着山壁缓慢的前进着,轱辘底下蹦出的石块跌落深渊。

这支队伍敌人不是血肉之躯,而是天地之力铸就的悬崖峭壁,行进到实在找不出落脚点的地方,邓艾裹着厚毡顺着山坡往下滚。

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

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

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破衣烂衫的魏军们犹如天降,蜀汉大后方的守将以为看花眼,没搞清楚人数有多少就举手投降,诸葛瞻得知后在绵竹严阵以待。

邓艾让儿子和司马左右包抄,却被诸葛亮的儿子打得丢盔卸甲,建议退兵又被父亲骂道: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

邓艾的压力丝毫不比蜀军小,钻进人家后院只能硬顶着往前冲,他不知道前方有多少个关卡,甚至不知道这点人马会不会团灭。

审视当下以为世事井然有序,纵观历史仿佛混乱无序才是常态,诸葛瞻战死之后再无像样抵抗,邓艾没有遇到蜀汉的主力部队。

刘禅,投降了(见秦岭一白.李密篇)。

蜀国亡了,各方懵逼。

司马昭原本只是想捞点业绩,谁曾想邓艾超常发挥灭掉一国,钟会原本以为老将军只配打辅助,谁曾想自己在帮别人吸引火力。

几十万兵马在剑阁攻守有序,三万人马直接端掉蜀汉的老巢,姜维在万分震惊之中还没回过神,收到刘禅让他就地投降的指示。

邓艾走进成都,内心警惕而又兴奋。

投降和反叛往往在一念之间,恪守职责和见机行事不好拿捏,或许是想让蜀汉的覆灭无法逆转,邓艾的一系列举措惹怒司马昭。

邓艾任命刘禅为骠骑大将军,承诺蜀汉的旧臣职位待遇不变,连负责善后的官员也是他委任的,整个投降交接过程平稳而有序。

站在山顶俯览全局的放羊娃,只需考虑如何让羊群健壮肥硕,邓艾忘了自己是朝廷里的一只羊,完成度高到没有给领导留空间。

人在突破界线之后容易发飘,邓艾沉浸在大包大揽的荣耀里,出身寒门竟摧毁三国霸主的基业,接下来的言论被豪门之士耻笑。

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

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

有识者笑之。

以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

曹魏朝廷的嘉奖令大肆褒扬,夸赞邓艾深入敌后的胆力气魄,还说什么白起韩信周亚夫的功劳,和邓艾比起来统统都得靠边站。

司马昭和钟会的算盘落空了,毫无征兆的被邓艾抢去了彩头,窝火的地方在于还没办法公开讲,难不成让他开会坐在自己前面?

或毁或誉,邓艾至少光明磊落。

邓艾率领一支奇兵挑翻蜀汉,随即又将目光投向南面的东吴,他给司马昭提建议说要乘胜追击,鉴于眼下大军疲惫先分两步走。

一是煮盐炼铁储备战略物资,士卒在建造船只期间抓紧休整,二是让刘禅留在成都不要去洛阳,彰显主动投降所能享受的待遇。

邓艾刚柔并济的方案没问题,但是在司马昭看来视角有问题,如果换成自己这样给他安排部署,好像才对得起司马家两代蓄力。

且不说奏请封刘禅为扶风王,司马昭的爵位也不过是个晋公,担心邓艾这家伙搅乱自己的步骤,连忙派人通知他不要自作主张。

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邓艾,你到底是谁的人?

司马昭已经派出监军警告他,邓艾还在强调要做灭吴的准备,或许他的出发点是曹魏一统天下,或许想让自己的功业更进一步。

自从当年被司马懿招入麾下,在协助司马师平叛时义无反顾,邓艾在众人眼里是司马氏的嫡系,然而只有自己知道融入有多难。

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

钟会被抢了风头之后忌恨他,擅自安抚蜀国更让司马昭不爽,在满朝文武倒向司马氏的身姿里,邓艾好像和孤弱皇帝越走越近。

他的回信里尽是国命等字眼,无论是忠心报国还是虚喊口号,在司马昭看来都像是不服从管理,这样的人物还敢再让他立功吗?

钟会等人开始造谣邓艾造反,邓艾还在写信陈述灭吴的要点,这位凭借认真做事情升迁的老将,在两种情势的落差间走向绝路。

司马昭一手攥着将领们的举报信,一手拿着邓艾有利社稷的战略稿,结尾处的话语是: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来人,拘捕邓艾。

秦岭一白,带着土蜂蜜来访。

一白:你束手就擒了?

邓艾:他有皇帝的诏书。

一白:这是晋公的意思。

邓艾:我做错什么了?

一白:你没有做错。

邓艾:那怎么会是这样子?

一白:一直都是这样子。

邓艾:千年以后还这样吗?

一白:差求不多...

邓艾:谁特么七十岁还造反。

一白:真反,你不会束手就擒。

邓艾:唉,还不如放羊省心。

一白:放羊能吃饱饭吗?

邓艾:一直这么矛盾吗?

一白:所以你能够配享武庙。

邓艾:来吧,尝尝土蜂蜜水。

邓艾和长子在押送途中被杀,他在京城的儿子们也全被诛杀,老妻和小孙子被朝廷流放到西域,自始至终没人站出来帮他说话。

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皇位,跟随邓艾灭蜀的段灼为其鸣冤,晋武帝赞许邓艾束手就擒的态度,让他的孙子做郎中就算翻篇了。

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