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同学已逝,我们谈谈另一件重要的事

作为专业人士,我很悲哀地注意到:总是由一个生命的消逝才能唤起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之后渐渐热情减退,直到又一场悲剧掀起另一场全民关注。

现在无论说什么做什么,这位同学的生活都无法重来,我想聊聊更常见也更被忽视的现象:非自杀性自伤,如果注意到了还能有机会做点事。

“非自杀型自我伤害”(nonsuicidalself-injury, NSSI) ,指没有自杀意图的蓄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

这是一种非常让人难以理解的做法。生理学上的解释是,同一部分脑区既掌管普通消极情绪又处理疼痛引起的消极情绪,所以,当肉体的疼痛消除,精神上的憋闷不快也随之而去了。因此有些人会用这种方式应对自己体验到的极端困境。


关于非自杀性自伤,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以下内容。

现状及危害

一项系统综述显示,NSSI在青少年及年轻成人中最为常见,12-16岁是高峰期。NSSI在青少年中的发生比例为7.5%-46.5%,在大学生中为38.9%,在成人中为4%-23%。

反复发生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未来的自杀风险数倍于他人,而且在多次自伤的过程中也可能造成意外死亡。同时,这种行为可能会上瘾,无法停止。

影响因素和行为动机

研究表明,促发自伤的因素包括自身特点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就个人而言,情绪管理困难,对自身形体不满,低自尊的人更容易产生自伤行为;从外部因素看,严重的家庭矛盾,不良的同伴关系,以及特殊群体的影响,也会诱发青少年的相关行为。

无论是否成年,目前报告最多的自伤动机是应对痛苦及对他人施加影响。比如,通过对身体疼痛的控制缓解精神痛苦,用这种方式满足寻求沟通的愿望。其他还有自我惩罚,惩罚他人,寻找感官刺激等原因。


亲人可以做的事

我非常难过地发现,在工作中很少遇到自伤者是在第一次发生时就来求助的。有的是自己想扛一扛,困难过去也许就好了,后来越来越严重;有的是不想被别人知道,直到伤痕多得藏不住了被家人带来;最可悲的是有的父母看到了,但是不理解不重视,一直拖延,直到产生了其他更大的麻烦。所以,请注意:

1.关注身边那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他的某一点。

2.相信极端的外部表现背后一定有无法言说的内心极端体验。

3.如果不理解,也请不要指责,观察和倾听是所有帮助的第一步。

4.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允许自己有恐惧,但不要迅速传递给当事人。

记住:不是每件事你都能搞得定,需要的时候,请尽早求助专业人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