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好課堂的三個標準

      好的課堂,學情分析是基礎,解決“從哪裏來”的問題。教什麼樣的學生?教什麼樣的內容?是每一節課最開始的發問。學情分析包括學生分析和教學內容分析。只有充分地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心理特點及教學重難點,才能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出通往教學目標的橋樑通道。

      好的課堂應該是基於問題情境的啓發,在嚴密邏輯的引導下,漸入“憤悱”之境,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實現“頓悟”或者“欣然接受”。教學內容的分析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學生思維的難點存在差異,正可謂“教師鑽進題海,學生才能跳出題海”,學情分析就是要找到學生思維的難點,精準施教。我們的學生知識豐富,也有勤于思考、敢於質疑的品質,好的課堂應該充分挖掘和利用他們的這些優勢,找到心理特點和思維難點的契合點,才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點亮教學相長的明燈。

      好的課堂,目標引領是保障,解決“到哪裏去”的問題。設計是課堂教學實施的靈魂,基於細緻、準確的學情分析,才能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才能設計出清晰高效的教學思路。

      好的課堂,在教學設計上會更加註重焦點問題的拋出、分析和解決。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更加契合學生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培養並非是可以套用和複製的流水線作業,教學設計常教常新才能迸發無窮的生命力。基於焦點問題,教學的設計可以是教師講解,可以是學生合作探究,也可以是師生的辯論,關鍵在於思維高度參與對話,意見的碰撞以及思想的交流。只要包含有價值、有意義的分享,能夠引起學生思考,達到認同和共情的狀態,就是好的課堂。設計的落腳點一定是能力和素養的提升,讓學生在思索中學會思辨和質疑,在解題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昇華。好的課堂,獲得感是核心,解決“我是誰”的問題。先聖孔子有“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真知灼見,亦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浪漫追求。

      好的課堂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獲得感”。學生的層次和差異決定了課堂需求和發展空間的不同,課堂既有面向中後學生的“通識”引導,又有面向尖子學生的“挑戰”,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教學效益。從學生的視角看,應該課前有期待,課中有享受,課後有回味。課前期待可能源於“親其師,信其道”的樸素願望,可能源於教師的趣味開場或者實驗,也可能源於預習時的疑問。課中享受可能是發言、討論和展示,也可能是沉浸其中的思考。課後回味是學生重新梳理所學知識內容及其邏輯體系,形成結構化的信息管理和思維提升,獲得新的理解,或者發散性思維被點燃。學生的獲得感是檢驗課堂效率的關鍵,也是每一堂課應該追求的目標。課堂的獲得感來自讓學生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過程。學生在已有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上,需要不斷地提升,逐步完善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實操能力,培養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

      好的課堂也許很難界定,但是以學生爲本,關注學生疑難、生成、發展的課堂一定是“走心”的課堂。(選自“光明社教育家”公衆號,作者王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