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註《隨園詩話》(932)

【原書卷八·四五】

黃石牧先生以翰林中允,督學閩中,因公落職。吾鄉徐文穆公,薦舉博學鴻詞,與餘同試保和殿。先生年過七旬,神明衰矣,以不完卷,累薦主議處:蓋馬伏波自忘其老之過也。《𢈪堂詩集》生新超雋,美不勝收。姑錄短句,以志一臠之嗜。《芭蕉》雲:“日不紅三伏,天惟綠一庵。”《北路買餅》雲:“駐馬一錢交易,羈留三刻行程。”《玫瑰花》雲:“生來合是依人命,從不容渠在樹看。”集中七古,遠勝潘稼堂。

黃石牧,即黃之雋(1668-1748),初名兆森,字若木、石牧、號𢈪堂,晚號石翁、老牧。江南華亭(今上海市奉賢區青村鄉陶宅村)人,原籍安徽休寧。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歷任庶堂、編修、日講起居注官。雍正時,曾參加《明史》重修工作,升提督福建學政。後被罷官。乾隆初,薦試博學鴻詞科,因年老未能終卷,遂歸。以撰述、藏書爲業。曾任《江南通志》總裁,出力尤多。學術上排斥陸、王之學,獨尊程朱理學。撰著有《𢈪堂集》、《香屑集》及古今體詩900餘首。

中允,爲左中允、右中允的省稱,古代官名。明清詹事府所屬機構左、右春坊之職官。與左、右庶子、左右諭德等共掌記注、纂修之事。明洪武十五年(1382)始置。二十五年(1392),改詹事院爲詹事府,始爲詹事府左、右春坊屬官。額各二人,正六品。雖沿古制爲太子東宮官屬,實僅爲翰林官遷轉之階。清沿置。初設各二人,由漢人充任。康熙十四年(1675)定滿、漢各二人。三十七年(1698)省滿員一人,五十二年(1713)省漢員一人,只留滿、漢各一人,遂成定製。亦正六品。漢員初兼翰林院編修銜,乾隆末停兼銜。光緒二十八年(1902),詹事府省入翰林院,遂廢。

徐文穆,即徐本(?—1747年),字立人,浙江錢塘人,吏部尚書徐潮之子。康熙五十七年(1718)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辦理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兼管戶部,諡文穆。

保和殿,明清傳統宮殿建築,位於明清皇宮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築。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如今主體樑架仍爲明朝時期的建築。明初名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起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爲“志不外馳,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專一、保持宇宙間萬物和諧之意。清康熙十八年(1679)的、乾隆元年(1736)的博學鴻詞科考試都在保和殿舉行。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起,保和殿成爲每科殿試的固定場所。

薦主,音jiàn zhǔ ,釋義:1、薦引人;介紹人。宋·周密《齊東野語·洪君疇》:“人但見天錫言事而遷他官,則曰此劾內侍之過也。吳燧以改除致繳,則曰此天錫之薦主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一回:“有這樣好說話的薦主,真是了不得!但是局卡衙門的事,我不想幹了。”2、特指科舉時代爲士子向主考舉薦的顯貴。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二·薦主同諮》:“蓋房考座師,日後升沉不可問,而薦主西臺烜赫,且可藉以爲援,勢使然也。”3、指房考官。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九:“(邵西樵)《過隨園》雲:‘白首再投前薦主,絳帷寧拒老門生?’”

馬伏波,即馬援(前14-49),漢族,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麾下,甚得其器重。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爲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受到後人的崇敬。

建武二十四年(48),南方武陵郡五溪蠻暴動,武威將軍劉尚前去征剿,冒進深入,結果全軍覆沒。馬援時年六十二歲,請命南征。劉秀考慮他年事已高,初未答應。馬援當面向劉秀請戰,說:“臣還能披甲上馬。”劉秀讓他試試,馬援披甲持兵,飛身上馬,手扶馬鞍,四方顧盼,一時鬚髮飄飄,神采飛揚,真可謂烈士暮年,老當益壯。劉秀見馬援豪氣不除,雄心未已,很受感動,笑道:“這個老頭好健康啊!”於是派馬援率領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人率四萬人遠征武陵。 二十五年(49),馬援率部到達臨鄉,蠻兵來攻,馬援迎擊,大敗蠻兵,斬俘兩千餘人。蠻兵退後,據高憑險,緊守關隘。南方山區水勢湍急,漢軍船隻難以前進。加上天氣酷熱難當,好多士兵得了暑疫等傳染病而死。馬援也身患重病,不久去世。

一臠,音yī luán,釋義:1、一塊切成方形的肉。《莊子·至樂》:“奏九韶以爲樂,具太牢以爲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宋·秦觀《與參寥大師簡》:“黃詩未有力盡飜去,且録數篇,嘗一臠足知一鼎味也。”2、用作數量詞。一塊。《淮南子·說林訓》:“嘗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

嗜,音shì,形聲。從口,耆(shì)聲。本義:特別愛好。

一臠之嗜,意思是嘗一口便知曉並嗜愛了整體的滋味。脫胎於《淮南子·說林訓》:“嘗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在本條詩話中,表示,只需要選幾個短句,就知道《𢈪堂詩集》生新超雋,美不勝收了。

潘稼堂,即潘耒(lěi)(1646—1708),字次耕,一字稼堂、南村,晚號止止居士,藏書室名遂初堂、大雅堂,吳江(今屬江蘇蘇州)人。清初學者。潘檉章弟。師事徐枋、顧炎武,博通經史、歷算、音學。清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參與纂修《明史》,主纂《食貨志》,終以浮躁降職。其文頗多論學之作,也能詩。著有《遂初堂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遂初堂詩集》十五卷、《補遺》一卷,《類音》八卷等。沈德潛在其所輯《清詩別裁》中評其詩爲“詩筆直達所見,浩然空行,韻語可作古文讀,而登覽懷古諸作,尤爲光焰騰上,一時名流幾罕於儷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