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2月12日 · 九江磷肥厂兴衰录

1958年2月12日,九江磷肥厂实验厂筹备处成立。

地点:九江类别:工业

九江磷肥厂的老宿舍  图源:浔城记

1958年2月12日,九江磷肥厂实验厂筹备处成立,6月23日动工兴建,10月23日试车成功,生产钙镁磷肥。

资料来源:《九江工业史》

老九江人都知道磷肥厂。九江磷肥厂位于今九江市长江大桥东侧金鸡坡村。在现在的地图上,它已被标注为永久停业。

Google 地图

这座早已倒闭的企业,曾经一度辉煌,它是解放后九江沿江工业带上兴建的第一座规模化、专业化与现代化高技术企业,然而,它也是从白水湖到新港这一片区最早倒下来的国企。磷肥厂的兴衰,其实和九江的关系并不大,它的命运是由国家、本省,甚至港口运输决定的。

化学肥料生产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其中氮肥、磷肥和钾肥是化肥的三大主要品类,需依据土壤养分状况和肥力特征施用。由于江西境内土壤大多为酸性红壤,缺磷少氮,赣南一带尤为严重,这也是当年红土地上粮食亩产不高的重要因素。

旧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磷肥生产能力基本为零,江西更是没有一家生产化肥的工厂。解放后,国家加大了对化肥生产、科研的投入,1953年开始利用国产磷矿研制磷肥和在农业上推广使用,1957年,贵州大学工学院教授徐采栋(江西宜春市奉新县人,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贵州省副省长)主持高炉生产熔融钙镁磷肥试验成功。

江西籍院士徐采栋 图源:中国工程院院士网

1958年2月初,设于上海的化工部化工设计院研制出年产1万吨钙镁磷肥的通用设计,主要设备为直径1米,容积5立方米的冷风直筒型高炉。同月,化工部批准组建首批三家钙镁磷肥实验厂,急缺磷肥的江西得到了一个建厂名额,化工部将磷肥厂选址于九江城东的长江之滨。2月12日,九江地委、专署成立九江磷肥试验厂筹备处,于6月3日破土动工。

由于赣江大桥在1963年才通车,昌九铁路就如一段“盲肠线”,无法与江西的大动脉浙赣线连通,这也使得九江工业在上世纪40到50年代发展极为缓慢。然而,磷肥厂设于九江(赣东北土地含磷情况较好)而不是更缺磷肥且铁路运输条件更好浙赣线一带,有其特殊的原料供给与运输背景。

江西土地缺磷,同样也奇缺磷矿石,仅上饶玉山县有少量蕴藏,年产仅3~5万吨,远远不能满足需要。1957年,化工部地质矿山局在湖北襄阳、荆州一带发现了大型磷矿,1958年,国家投资建设“化工部荆襄磷矿”,该矿后来成为了新中国三大磷矿之一,出产的磷矿调拨给供应缺磷的江西、浙江两省,襄阳、荆州紧邻长江,水运便利,九江港又是江西唯一的长江大港口,因此,依托外省供应原料的磷肥厂必须选址于九江,这典型的全国一盘棋的工业布局。

九江磷肥厂高炉车间外景 图源:《九江工业老照片》

1958年6月,九江磷肥厂动工兴建,10月25日试车成功,建成年产万吨钙镁磷肥试验炉,12月生产出钙镁磷肥,成为我国生产钙镁磷肥最早的厂家之一。九江磷肥厂也成为江西省首家专业化、成品化生产化肥的化工企业,开创了本省化肥生产的历史。

1959年,经省计委批准,投资500万元,由年产1万吨扩大到3万吨。同年,年产万吨的江西樟树磷肥厂竣工投产,九江、樟树两个磷肥厂建成投产,为江西磷肥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九江磷肥厂与1957年建立的九江化工厂(原名江西食盐电解厂),启动的九江沿长江岸线工业带的建设,依托着便利的水路、铁道交通优势,在其后的十余年间,九江炼油厂、九江第二发电厂、九江油脂化工厂、九江橡胶厂等企业纷纷兴建,构成了以石油化工、电力企业为主的城东工业区,开拓了九江现代城市工业的半壁江山。以九江磷肥厂投产为标志,九江的化工产业一直占据江西省行业产值的最大比例,近十余年来江西头号利税大户都是九江的化工企业。

1990年江西石油化工企业产值与分布  来源:《江西省石油化学工业志》

九江磷肥厂早年的发展状况较好,产量逐年攀升。1964年进行了高炉改造,生产能力达到6万吨。

然而,九江磷肥厂有其先天不足之处,它的原料完全依赖于外省供应,对磷矿品位要求较高,随着化肥生产科技的发展,它的生产工艺也被后来者赶超。

1962年8月,江西抚州东乡磷肥厂(现名江西磷肥厂)利用原东乡钢铁厂遗下的13立方米炼铁炉,改造成年产3万吨钙镁磷肥热风腰鼓型高炉,宣告一种对磷矿石品位要求更低的生产技术研制成功,成为了中国化肥生产历史的重要事件。东乡磷肥厂的产量迅速攀升为全省第一,省内一批由大跃进期间废弃的炼铁炉改建的钙镁磷肥企业纷纷投产。

1966年之后,由于外省调入的磷矿资源紧张,技术算不上先进的九江磷肥厂的生产能力受到限制。文革期间,工厂开发了沉淀硫酸钙,但因成本过高而被迫关闭。1966~1976年间,九江磷肥厂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1978年,磷肥厂自筹资金5.5万元,建成年产3000吨氮磷钾混合肥生产线,直到1985年才生产出合格产品。1983年,自筹资金建成一套拉丝系统以生产磷肥包装袋获得成功。1985年,工厂又投资200多万元,改造钙镁磷肥生产线,使其原年产6万吨提高到年产12万吨。1986年,建成了年产1万吨聚丙烯项目。

九江磷肥厂万吨聚丙烯厂房 图源:《江西石油化学工业志》

借着改革开放后的国企优势,80年代到90年代间,磷肥厂摆脱了亏损,具备一定的盈利水平。至1990年,九江磷肥厂共生产钙镁磷肥130余万吨,约占全省产量的15%。工厂拥有固定资产近4000万元,职工近1000人,年产值2000多万元,利税280万元。

90年代后,与九江大多数国企一样,由于经营体制等诸多问题,九江磷肥厂陷入经营的困境,难以自拔。它没有专注主业,却开发诸如炼铜、复混肥、冰晶石、编织袋、白水泥等项目,除了复混肥和编织袋(自产化肥包装用)外,都未获得成功。

1992年10月,九江磷肥厂更名为江西赣北化工厂。期间不断进行技术结构改造扩建和产品结构调整,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亏损越来越大。

九江磷肥厂原厂址,厂房已被拆除  图源:浔城记

2002年,因生产规模一直难以扩大,工厂的成本过高、污染严重,长期陷于亏损的九江磷肥厂停止生产,宣布倒闭。2009年,厂房整体拆除。

如今,沿江的5路车车站上还保留有磷肥厂的名字。或许过些年,这名字也会被改成XX豪邸、临江XX。这座在江西化肥产业上曾有过里程碑意义,对江西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企业,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终将会被人们所淡忘。

磷肥厂公交站台 笔者摄于2022年1月

后记:2022年2月12日,本系列发布了九江磷肥厂的故事。那一篇不到1000字,只是对工厂历史的简略介绍。近期笔者在研究九江港的历史,注意到自1959年起,磷矿石就成为九江港的大宗货种,并为之修建的专门的转运码头。由此笔者愈发认识到,无论是一家企业,还是一个行业,其兴衰更多是由大势所决定。关于九江磷肥厂,本篇尝试从技术、需求、产业、城市等更多的维度介绍其兴盛的缘由及影响,但因笔者未能采访工厂的老人,无法讲述其衰败的根源。

感谢您的阅读,因笔者事务太忙,本系列无法经常更新,见谅。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冯晓晖

漫游遐思

公众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