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 提升幸福感的行动指南

书友们大家好,这里是金兽读书,爱读书爱分享。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心流》

一位舞者在描述自己精彩的演出时表示:“当时注意力完全集中,心中没有任何杂念,只是专心做一件事,全部活力畅流无阻,你会觉得轻松、自在。”

一位棋手谈到决赛情形时说:“注意力高度集中,即使屋顶塌下来,只要没被击中,你就不会察觉。”

在朋友聚餐时,有人提出众人都感兴趣的话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笑话讲故事,很快每个人都觉得气氛融洽,彼此都有强烈的好感,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过去了。

以上这些情况,人们都处在心流的状态中。

所谓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忘记其他事物存在的体验。这种体验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喜悦。而只有当注意力高度专注于实际目标,行动与机缘又搭配得天衣无缝时,才会出现这种体验。

心流的反面,作者将其称为精神熵,指的是人的内在失序。它是一种对生存的恐惧,一种生命没有意义、人间不值得的感觉。我们为这种状况取了各式各样的名称,如痛苦、嫉妒、愤怒、焦虑等。所有内在失序的本质,都是因为注意力转移到了错误的方向。

作者认为如果我们能避免让自己的内心陷入精神熵的状态,努力让自己的人生产生心流,就可以获得幸福。

作者提出的心流理论,并不是主观臆测,而是经过实验证实的。

作者发展出一套评估主观体验的方法——“心理体验抽样法”。具体做法是为每位受测者佩戴一个电子呼叫器,为期一周。呼叫器每天不定时地共发出8次讯号。每当呼叫器一响,受测者就要填一页报告,说明他们当时身在何处、跟什么人在一起、做什么事,并且根据分为7级的评量表对当时的心情,由“非常快乐”到“非常悲伤”进行评估。

在写作本书时,作者收集到这种分析记录已经超过10万份,《心流》这本书的结论就是以这些数据为依据得到的。

通过研究作者发现,不论多么简单的活动,只要能产生心流,就令人觉得乐趣无穷。

而心流的产生不在于消耗了多少财力物力。产生心流的关键在于是否在这件事上投注了相当多的注意力。我们在跟别人交谈、做园艺、制作美食或从事其他嗜好时,能感觉到快乐。是因为这些活动虽然投入的资源很少,却都需要相当多的注意力。

比如步行就是很好的实例。步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目标,诸如行程的选择、要去什么地方、走哪一条路。路线确定以后,还可以选择在哪里停留,注意哪些特定的路标。步行结束后的回馈包括:走完预定距离的速度有多快,沿途看见多少有趣的景物,路上产生哪些新观念或新情绪。以上这些都需要我们投入相当的注意力才能完成,而当我们全神贯注在步行的过程中,日常的琐事都被忘却,沉浸在忘我状态中的我们,就会体会到平静和快乐。

类似步行这样从感官出发带给人心流体验的行为还包括与爱人相处,制作和品尝美食,聆听音乐,欣赏美丽的景色等等。

除了从感官出发带来的心流体验,思维的过程也富含心流的乐趣。比如在进行文学创作,研究历史,钻研科学,思考哲学的过程中,很多人也会体验到心流,带给人的幸福感。

在这里要注意,享乐和乐趣是不同的。享乐并不能带来幸福,且转瞬即逝。而乐趣则能给人幸福感,并且回味无穷。

举个例子,吃喝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但唯有在吃喝时投入足够多的注意力,分辨各种不同口味之间细微差别的人,才会跟美食家一样,觉得这件事乐趣无穷。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享乐无须耗费精神能量,但想要获得乐趣,必须投入高度的注意力。打网球、看书、谈话,若不全神贯注,就会觉得毫无乐趣可言。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作者的研究表明,工作或许会很辛苦,但其实工作也能带给人心流体验。借用一位外科医生的话:“我得到知性的乐趣——像西洋棋手或研究文字的学者,像做木工……有种解决极度困难后的满足感。”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工作时,人们面对挑战、发挥技巧,就觉得快乐、强壮、有创意、满足。闲暇时,他们因无事可干,技巧也无用武之地,以至于觉得悲伤、软弱、迟钝、不满足。

但大家仍然宁可少工作,而拥有更多闲暇,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认为这样的矛盾来源于现代人的工作观念。如果我们认为把精神集中于一份工作违反了自己的意愿,就会觉得浪费了精神能量。如果把工作视为外界强加的负担,认为投入在工作上的时间,是从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中压榨出来的。就会觉得,尽管工作中偶尔也会体验到心流的快乐,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这对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没有什么贡献。

现代社会不断兴起的休闲事业,以用富于乐趣的体验填满空间、时间为宗旨。然而我们并不创作音乐,而只听身价不菲的歌手的白金唱片。我们不从事美术创作,只会对拍卖会场上喊得最高价的名画,赞叹不已。我们也不肯冒险贯彻自己的信念,只会每天花几个小时,看演员在虚拟的情境中,假扮出生入死。

这些行为只是暂时粉饰浪费时间的空洞感。

作者认为在现代社会,大多数的工作与休闲活动,都不是为使人变得更快乐、更强有力而设计的,它们只是某些人赚钱的工具。如果我们听任它们得逞,它们就会吸干我们的生命精髓,只给我们剩下一副空壳。

布莱特比尔说:“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懂得善用闲暇的人。学会从工作中发掘乐趣,并且不浪费闲暇,人生才会变得越发有价值。

我们也可以在人际关系中体会到心流的乐趣。比如天伦之乐,朋友之乐。维持内在心灵的秩序十分困难。所以我们往往需要外在的刺激和回馈,帮助我们控制注意力的方向。

但一个人若能从独处和挫折中找到乐趣,也同样能达到心流状态。

所有人早晚都必须面对与期望相违背的情况:失望、罹患重病、财务困境,到头来还有不可避免的死亡。这些事都会产生消极的回馈,造成心灵的失序。

也正因为如此,勇气、韧性、不忘初心,这些品质是不可或缺的。把大多数人无法忍受的处境,转变成有意义、有乐趣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一个身处困难和挫折之中,但不觉得厌倦、很少感到焦虑、而且能全身心投入周遭事物,并经常处于心流状态的人,可以说是具备了“自得其乐的自我”。

自得其乐的自我会把可能发展成精神熵的体验转变成心流。

要想培养自得其乐的自我,首先得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其次,需要具备达到目标的技巧和能力。再次,在培养技巧和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行动带来的回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加强控制注意力,一头扎进所做的事情里面。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都不曾在加强控制注意力上,下过什么工夫。不能专心阅读一本书时,我们非但不设法提升注意力,反而总是丢下书,拿起手机,让剪接粗糙、不时被广告打断、内容低劣的各种网络内容进一步割裂我们的注意力。

然而仅仅学会控制一时一刻的意识状态,还不足以把所有的存在都化为心流体验。如果一个人在不同心流活动之间穿梭,没有衔接的秩序,走到人生终点时,回顾经历过的每件事情,就很难说出其中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还必须有个整体目标,使日常生活中每件事都具有意义。

没有人会挺身而出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值得你投入一生的目标。我们只有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犯错,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当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后,我们才能找到值得为之投入一生的目标。

谢谢大家的阅读,希望我们都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并由此建立起心灵内在的秩序。这里是金兽读书,爱读书爱分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