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以學定教成空談——《古詩三首》教學反思

兩節課,我們愣是沒有學完兩首小詩。就這,我已經嗓子幹疼,心力交瘁。

原本以爲五年級學生會有一定的學習古詩的能力,對於詩意的理解應該沒有什麼問題。萬萬沒想到,課堂上學生竟然提出這樣的問題:“弄冰”什麼意思?“穿林響”什麼意思?“忽作玻璃碎地聲”的“忽”什麼意思?……是我高估了學生,還是我教學設計的失誤?顯然,二者兼有。對於詩意的理解,怎麼可能沒有疑問?而有些疑問一定是個別現象,當然可以讓學生互相幫助解決。如果我在全班交流前,先讓他們小組內解決問題,我想他們大概不會再問出那些令人詫異的問題了。而我們的課堂學習應該會順利許多,學生的學習也會真實而自然許多。

所以,老師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多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少一些自以爲是的講授,別讓以學定教成爲空談。

體會古詩中的童趣時,我沒有急於揭曉答案。而是讓學生盡情地說:

“我覺得‘稚子金盆脫曉冰’就很有童趣,因爲我小時候玩冰的時候,冰很容易碎,能從盆裏取出一塊完整的冰,就很開心,很有成就感。”——瞧,這孩子多會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受詩裏的情趣。

我進一步引導:“孩子們,這麼寒冷的冬天的早晨,如果是你會不會去玩冰?”很多孩子喊“會”。

“那換做老師,或者你們的爸爸媽媽呢?我們會在那麼冷的早晨去玩那麼冷的冰嗎?”他們笑了,紛紛搖頭:“當然不會。”

“那是爲什麼呢?”

“小夥子玩心大。”一個孩子脫口而出。

“是啊,孩子們,這玩心,其實就是難能可貴的童心啊!這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句詩裏,藏着的是小孩子那可貴的童心與童趣啊!”

像一塊石子拋進湖心,這句詩盪漾了孩子們的心,接下來他們的話匣子被打開。紛紛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自己從詩裏體會到的童真童趣。

“‘彩絲穿取當銀鉦’這句,我覺得這個小孩兒很會玩,能想到把冰做成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我彷彿看到這個小孩兒一手提着銀鉦,一手拿着小木棍在敲,那聲音響徹樹林……”

“‘忽作玻璃碎地聲’這一句我好像聽到嘩啦一聲,好像看到小孩子鉦敲碎了時目瞪口呆的樣子……”

當然,我是不會忘記進一步啓發的:

這小孩子怎麼做銀鉦的?做好之後心情怎樣?你能想象他當時的動作表情和心理活動嗎?

他是怎麼敲銀鉦的?只是敲嗎?有沒有唱?表情、心情是怎樣的?

鉦碎了,他又有怎樣的表情、動作、心理活動?會不會哭?……

就這樣,我們在輕鬆愉快的暢聊中,深切地感受到稚子熾熱的童心與爛漫的童趣。

就這樣,學生領悟了學習古詩的方法,第二首小詩的學習便有法可依,輕鬆順利許多。

雖然兩節課並沒有學完兩首小詩,但我覺得學生和我都是有所獲的:

——真正的語文學習應該是學生的一場真切體驗,而不是老師自顧自地講授。

——千萬別讓以學定教成爲空談,任何學習環節的預設都應該真正以學生爲出發點,爲學生服務,並隨時因學生而改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