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唯有自渡——《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

不知是書本的內容足夠吸引我,還是我特別需要閱讀來分散我的焦慮。兩天時間,我匆匆讀完了《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

這是一個並不複雜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個退休六個月卻固步自封的六十歲老人哈羅德,原本夫妻關係疏離,生活平靜如死水,卻在一天早晨收到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的一封告別信。得知奎妮患癌即將離世,哈羅德寫信回寄,卻在寄信的路上有意錯過一個又一個郵筒,最終決定走路去見奎妮。他堅信: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這一路他見過許多人,經過許多事,歷時87天,627英里,橫跨整個英格蘭,如願見到了老友。

這是一個讓人相信信念的故事。一開始,哈羅德也是猶豫不決的,一個加油站女孩告訴她:“你一定要有信念……你一定要相信那個人能好起來。人的大腦有太多的東西我們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去接受一些你不瞭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就這樣,一個退休老人,因爲一封信,爲了一個願望,上路了……僅憑兩條腿,和一個信念,老人就要跨越整個英格蘭,因爲“他知道自己一定能到達貝里克(老友奎妮所在的城市),他所要做的只是不停地把一隻腳邁到另一隻腳前面……只要一直往前,當然一定能抵達的”。事實上,哈羅德做到了,不是他有多麼強大,而是信念的力量實在強大!或許這就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

這是更一個讓人懂得如何與自己和解的故事。如果整本書只是告訴我們哈羅德怎樣克服了重重困難,實現了願望,只是要我們相信相信的力量,那麼我想,書本的思想就略顯簡單了。而書中更令人深省的是,在徒步的這一路,哈羅德眼前浮現的畫面,彷彿是哈羅德重走了一遍自己的人生。小時候痛苦的童年記憶,被嫌棄、被拋棄,渴望愛而不被愛;以至於長大後的他不會與人交往,唯獨遇見了奎妮獲得了真摯的友誼,卻也不懂得珍惜;遇見了愛人莫琳,卻在有了孩子之後因爲童年創傷而不懂得如何去愛孩子,導致兒子戴維抑鬱自殺,也從此與妻子之間產生了隔閡……這真是糟糕的一生,但在重現記憶的過程中,他卻勇敢地面對自己性格的缺陷,重新看到了愛並且漸漸懂得該如何去愛。在我看來,哈羅德是不幸的,因爲他“要用一生去療愈童年”,然而他也是幸運的,因爲他用一場徒步旅行最終實現了與自己的和解,也實現了與他人的和解。

所以,我想,這“一個人的朝聖”,不僅是指哈羅德一個人徒步旅行,也不僅僅是指哈羅德因爲一個人而獨自徒步,更多的,或許是指我們要在紛繁複雜甚至孤寂麻痹的世界,學會與自己的靈魂對話,學會與自己和解,學會去愛——

因爲,人生唯有自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