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用來印心——聽王崧舟老師《梅花魂》一課有感

每一次聆聽完王崧舟老師的課,都會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似餘音,嫋嫋婷婷,繞樑三日而不絕。每每咀嚼回味,亦是脣齒留香,心海盪漾。我想:這就是王老師詩意語文的魅力,這就是有生命、有靈魂的語文課。

這次,有幸聽到王老師的課例——《梅花魂》,心中更是感慨萬千,卻也實在不敢妄加評論,就分享幾點我的真實感受吧:

1.層層深入,迴環往復。

《梅花魂》是王崧舟老師深入貫徹2022版《新課標》相關精神,積極探討基於素養型課程目標語文任務羣教學的新樣態的精彩呈現。王老師將《梅花魂》定位於“文學閱讀與表達”任務羣,引領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去感受和體會作爲文化意象的梅花的內涵和魅力。

今天播放的這節課例其實是《梅花魂》的後半部分,前面同樣精彩,整節課就像是剝洋蔥,層層深入,直抵人心。

首先,王老師從聊喜歡的花、聊喜歡梅花的人、聊那些喜歡梅花的人所寫的關於梅花的詩詞開始,帶大家走進《梅花魂》,走近外祖父這位愛梅的人……這個導入足足用了十分鐘,儼然一場詩詞旅行,爲學習新課做足情感鋪墊的同時,也在學生心中播下了一粒文化的種子。

接着,在積累詞語、梳理全文之後,王老師出示《梅花魂》的結尾部分,並拋出問題:“作者陳慧瑛在老家的山坡上種下的兩株樹很可能是什麼樹?爲什麼?”正所謂“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好的課堂一定是思維碰撞的火花飛迸四射的課堂。王老師的這節課正是藉助這一個問題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大門,也是藉助這一個問題引領學生進入文本情境,打開了學生情感體驗的大門。

接下來就是我們大家看到的這節課例的後半部分了:學生認真默讀全文,從課文中找理由,然後全班交流。在這個交流過程中,王老師的引領作用極具魅力:從梅花的比喻意義到梅花的象徵意義,再到梅花寄託的情思,可謂層層深入。至此領會梅花的內涵這一核心任務已基本完成。課又回到初始問題,學生明白了在陳慧瑛心中,梅花就是外祖父,外祖父就是梅花。你看,迴環往復,這節課似乎已經渾然一體。

而當我們以爲課接近尾聲時,王老師又給出陳慧瑛的相關資料,引領學生走進陳慧瑛的人生經歷,感悟陳慧瑛的梅花魂。

最後在回顧整節課、領悟梅花這一文化意象的同時,又使學生領會到:當自己看到梅花時,自然而然地想到的梅的品格、氣節、情感,就是自己心中的梅花魂。至此,這節課從談喜歡的花開始,到在孩子們心中印上一朵梅花,才真正結束。不,還沒結束,我想,這節課留給孩子們的一定是終身難忘的。

2.提領而頓,百毛皆順。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課堂交流環節。我們的交流常常是兩種:或老師指引,逐一交流;或隨機發言,說到哪裏就講到哪裏。最終,要麼死氣沉沉,毫無興趣,要麼熱鬧非凡,雜亂無章。而王老師在引導學生交流時,只用“你認爲最重要的那條理由是什麼?”這一個問題,就直抵課文的核心段落,直奔教學的重點難點,直指本節課的核心任務,並以此爲線索串起整節課的教學。這真是“提領而頓,百毛皆順”。

3.扶放自如,且思且讀:

王老師的每一個教學設計,看似不經意,實則很用心。學生的每個學習任務的設計都是爲完成領會梅花的內涵和魅力這一核心任務服務的。

比如讀詞語,要讀出畫面讀出溫度,再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句話,既是對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又是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感知,是爲完成核心任務邁出的堅實的一步。

比如填表格,既引領學生梳理了全文內容,又爲學生們接下來的思維碰撞、情感迸發做足了準備。

比如給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民族英雄的故事和陳慧瑛的人生經歷,既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深化了學生對梅花魂的文化意象的領悟。

整節課,王老師上得厚重而深邃。學生則在王老師富有詩意、飽含深情的引導下,入情入境地讀、深而又深地思、動心動情地說,那梅花魂也在這且思且讀中深深烙印在學生內心。這大概就是王老師所謂的“語文,用來印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或許,我們終其一生也無法達到王老師那樣的高度,但我們可以竭盡全力去打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倘若我們的語文照亮了學生的生命,也必將照亮自己的生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