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最美的教育最簡單》2縮

第二章 淨化育兒觀念

1,嚴厲教育是危險教育

兒童是脆弱的,成長只需要鼓勵,不需要懲罰,一切嚴厲的對待都隱藏着某種傷害。父母不僅應該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心中無棍棒是件比手中無棍棒更重要的事。寬容而飽含真誠的教育,總是最美、最動人的,對孩子也最有影響力。

教育學和心理學對於嚴厲教育所帶來的損害的研究已經很成熟了,但時至今日,人們對嚴厲教育的破壞性仍然沒有警覺。

經常被苛責的孩子,學會了苛刻;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學會了仇恨;經常被批評的孩子,很容易變得自卑;經常被限制的孩子,會越來越刻板固執……身教重於言傳,是教育中的一條被時間和無數事件驗證過的真理性的結論,嚴厲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示範,如果成年人對孩子拿出的是經常性的批評和打罵,怎麼能培養出孩子的友善與平和呢?

天下的孩子都很乖,沒有一個孩子是需要用打罵來教育的,只有成人對兒童有這樣的信心,他才能放下心中棍棒,繼而放下手中棍棒。

當然,我不希望給家長們太大的壓力,大家都是凡人,偶爾火氣上來了,實在忍不住,打孩子兩下或罵幾句,這也不會有太大問題,正像一個偶爾喫多了的人不會成爲大胖子一樣。身體自有它的調節功能,孩子也自然有他正常的抗挫折能力。並且兒童甚至比成年人更寬容,更能理解並消化父母偶爾的脾氣。孩子最受不了的,是父母經常性的嚴厲和苛刻。

嚴厲教育的目的雖然也是想給孩子打造出華美的人生宮殿,到頭來卻只能製造出一間精神牢籠,陷兒童於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給孩子造成經久不愈的內傷,說它是危險教育,一點也不爲過。


2,“有本事”的家長爲何培養出“沒出息”孩子

家庭生活中的“控制”常常在不經意間發生。而且我發現,家長的社會程度越高,這種控制越容易發生。所以我們會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某些父母能力非凡,事業成功,社會地位出色,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很用心,可他們的孩子卻懦弱、笨拙、自卑、消沉,沒成爲出色父母的“翻版”,卻幾乎是父母形象的“反面”。很少有人能看到,這背後的深層原因正在於父母的強勢。

我說,你們對孩子犯了很多錯誤,所有的錯誤概括起來其實都是一個,就是家長太強勢,不給孩子自由,也不給他自信。你的孩子降落在一個物質優裕的家庭,卻一直戴着精神枷鎖成長。

一些學歷較高或事業很成功的家長,作爲社會人,十分優秀,作爲家長,太強權了。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你們不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能量,就有可能對身邊的人形成超強的控制力。世間萬事,過猶不及,雖然這種控制力主觀願望是好的,可在客觀上卻形成了對他人自由意志的剝奪。

你兒子從小到大,需要事事聽命於家長的命令,沒有玩耍的自由,沒有時間安排上的自由,沒有發展愛好的自由,沒有選擇專業的自由,家長几乎安排了他的一切,也不允許他犯錯誤,甚至不在乎他的面子…

你們以爲這就是教育,以爲父母給孩子付出了很多,爲孩子創造了好條件,其實你兒子一直生活在一種半窒息狀態中,他的自我管理能力一直沒有機會成長,只能慢慢萎縮。上大學前,只是因爲父母的支撐,才能勉強應付學業。高考幾乎耗盡了他原本不多的能量,一旦離開家,遠離父母的操縱,又面對不喜歡的專業,他肯定無力管理自己,心裏和意志出現崩潰,陷入半癱瘓狀態,這種情況其實並不意外。


3,不要把牛頓培養成牛倌

每個人都是帶着一些自然給予的特殊密碼出生的,自然給你一條鮮活的生命,一定會同時在你的生命中注入某種天賦。這種“上帝的恩賜”猶如種子,蘊藏着表達潛能,能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還要看外部是否提供了適宜的條件。

其實,教育的成敗常常在生活細節中,正是家長和老師的一些“小動作”,劃分出了孩子才能和命運的不同檔次。

兒童是脆弱而無助的,他們的天賦需要激活也需要呵護,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既要成爲孩子進步的助推器,又要成爲他們的保護傘。

首先不要有培養完美孩子的想法。其次要接納孩子的與衆不同。

文化程度偏高的父母總體上肯定會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但有時也會陷入偏見或思維定勢中,最典型的是經常會有意無意地設計孩子的未來,以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來規劃孩子的人生,這反而有可能降低孩子的前程高度,束縛他的發展,使其“泯然衆人矣”。

我們從很多傑出科學家、思想家或藝術家的傳記材料中總可以看到,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賦,至少需要這樣的條件:要麼有懂他的家長,要麼遇到理解他的老師。人生只要獲得一種幸運,“牛頓”就不會成爲“牛倌”。


4,如何讓孩子學業和遊戲雙兼顧

事實是,玩耍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成才非常重要。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早已證實,玩耍是兒童最重要的學習途徑之一,兒童首先是在玩耍中去認識、模仿和體驗各種常識的。剝奪玩耍,不僅是剝奪兒童童年的快樂,更是在剝奪他們有效的學習方式。

如果孩子玩耍不足,其情緒和智力都會處於糟糕的狀態,他的成績也將會處於正常水平線下,出現磨洋工、不專注、理解力差等問題。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電遊?

其實,電遊就是個遊戲。一個三歲的孩子可以很快掌握電腦的一般操作,如果玩到六歲,他多半兒就是個高手,可以超越家長的水平。而且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的智力也會得到比較全面的發展。爲了戰勝對手,玩家經常需要面對錯綜複雜的情況,動用各種分析和判斷,在一個模擬的世界中真實地參與了不一般的社會生活。

世上應該不存在只有益處而毫無弊端的遊戲,好與壞是相對而言的。

孩子做到“大致齊”已經很好

事實上,孩子能做到“大致齊”就已經很好,允許平時安排的不理想,甚至哪幾天或哪段時間特別不理想,只要總體上能兼顧好玩耍和學業即可。這個簡單的目標能否正常實現,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只要家長態度拿捏得當,孩子基本上都可以實現良好的自治。而所謂“拿捏得當”,做到了也並非難事,核心即“不管是最好的管”。

“不管是最好的管”,這個理念可以套用到對孩子學習、遊戲等一系列管理中。

“不管”,不是不負責任地放任自流,不是對孩子漠不關心,而是無爲而治。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作爲,卻是最有效、最長遠、最有力的一種方法,可謂是教育的一種最高境界。

這一境界的心理學基礎是:人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在正常的環境中,每個人在善惡表達上,一定是優先表達善的一面。只有在變態的環境中,惡纔會被刺激出來。

我女兒圓圓在初一、初二狂玩遊戲時,一度也影響了學業,我從未因此訓過她。在中考和高考前一年,她都自覺地把遊戲盤打包到紙箱中,完全投入到學習中。

並非只有圓圓能做到這一點,父母親如果完全信任孩子,從不用負面眼光看孩子,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孩子能從小盡情地玩耍而不因此被訓斥和鄙視,那麼他將來對工作和學習的認真和熱情也會像對待玩耍一樣,投入並富於激情。這一點,從很多身心健康的成功者身上都可以觀察到。

教育和其他事情的最大區別是,要實現長遠大目標,必須經常以犧牲當下小目標爲代價。處處管着孩子,讓他必須以成人的意願來生活,這種強制性的做法當然有可能獲取一些眼前效果,但是否隱含着更久遠的問題呢?

相比“控制”,縱容是更理想的家庭成員相處模式。愛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擾”,它比不停地給予更讓人幸福。這一點對兒童教育、婚姻維護都是適用的。想長久維持的東西必須給出足夠的空間。尤其對孩子,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幾乎可以同意他們去做一切願意做的事情。這樣不會慣壞孩子,生命受到的阻礙越少,成長越健康。

所謂“不管”是不動聲色、沒有斧痕地管,即在不跟孩子形成對抗和衝突的基礎上,想辦法發展孩子的正面潛能。比如,建立良好的親子信任關係,培養孩子愛閱讀的興趣,經常帶孩子出去旅遊,幫助孩子建立同伴交往圈子,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等等。

家長最多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但計劃如何制定一定要聽取孩子的建議,如何執行則要交給孩子……

我在學習和反思中獲得的最受益的道理是: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中,孩子纔有面對自我的時間和空間,纔有機會學習適應和調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長的力量。這是我本文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


5,規矩太多,難成方圓

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在兒童世界中,則是“規矩太多,難成方圓”。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時光,每個兒童都有一個純美的原生態世界,具有謎一樣的潛能和無數的發展可能,教育的任務就是要開發這些潛能,並努力保護個人的幸福感。

所以,無論從潛能的挖掘還是幸福感的擴容,童年的首要任務不是“學規矩”,而是發展自由意志,這要求家庭生活必須減少約束。

我的觀點是,“守規矩”這件事在幼兒期幾乎不需要強調,越年幼的孩子越不該給他定規矩,整個家庭生活中的規矩越少越好。如果有什麼要求,只要講給孩子,並作出示範,同時想辦法讓孩子愉快接受就可以,沒必要爲了“規矩”的事整天和孩子弄得不愉快。

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幾乎可以允許孩子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不要擔心他闖些小禍?,不要害怕他做得不夠到位,不要爲他的無心之過而責備他。日常生活中不處處限制和壓抑孩子,至少就是爲孩子提供了正常的精神成長條件。對於精神發育正常的孩子來說,所有的經歷,無論成敗,無論好壞,都會沉澱爲正面經驗。


6,說說“錢”這個事兒

財富觀是人生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對待金錢,往往是一個人如何對待人生的外顯表現。現在人們提倡要對孩子從小進行理財教育,我覺得最重要的理財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用一元錢賺到十元錢,而是讓他們知道,錢的本質是什麼,錢在生活中的地位應該是什麼,我們對錢應該持什有什麼態度。

一定要給孩子零花錢

有些家長爲了防止孩子養成亂花錢的毛病,從不給孩子零花錢。他們會說,孩子需要什麼,跟家長說就行了,需要買的,自然會給他錢,不需要就不給。這樣的做法,目標雖好,結果卻可能讓家長失望。

因爲這種控制本身已表達了不信任,且以剝奪了孩子消費方面的自由選擇,且表現得很苛刻,所以對孩子金錢觀的養成並無好處。

童年時在金錢方面嚴重匱乏的人,反而容易成爲成年後在金錢方面斤斤計較的人,過分吝嗇過或過分貪婪,缺少平常心。

拜金和吝嗇都是畸形的金錢觀

嚴重的拜金是一種不幸,一個人的內心給了金錢太多的位置,就沒有容納幸福和高貴的餘地了。拜金可能是讓一個人擁有更多的錢,但不會讓他幸福感更多,也不會讓他走的更遠。

浪費從古至今都不是個好習慣,任何時候都應該教育孩子懂得節儉。但凡事過猶不及,家長如果用節儉削減一切開銷的價值和意義,無意中也是把錢奉爲聖物,這也會導致孩子形成另一種拜金心理,吝嗇鬼心理。

那些因貪w送命的G員、搶J者、炒股跳樓的人等,所有栽倒在金錢上的人,骨子裏都是極端的拜金者,所以在金錢面前特別容易糊塗,不知錢是什麼,可以用來幹什麼。他們把錢當成終極目的,錢也就終結了他們。這些悲劇,和他們從小受到的有關財富的教育一定是有關係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