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政 | 浔阳往事——清末民初的九江能仁寺

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老一辈九江文史专家们的文章,为的是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添加分段和图片外,编者不对文章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的公众号“冯晓晖”转发。

本篇选自2020年出版的浔阳文史参考资料丛书《浔阳逸闻》。

钱政(作者像)

太平天国占守九江期间,清军采用长期围困反复攻城战略,又是挖地道埋炸药进行爆炸、又是大炮轰击,花了五年多时间才最终攻破城池。在这几年攻城期间,城内不少建筑物连同能仁寺内大多建筑都被夷为平地。同治九年(公元 1870 年)时任江西分巡、九江关督景福带头捐银 1000 两,加上地方各级官绅、佛教信徒集资重新修建破损严重的能仁寺,经二年的修建到同治十一年(1872 年)能仁寺方告修复竣工。

在其后的几十年里,由于种种原因能仁寺处在“释道共院”状态,这从寺内大胜塔第五层壁龛中绘有二幅道教神仙彩绘肖像画中可见一斑,特别是从二十世纪初外国人拍的一幅能仁寺照片中,可见能仁寺大门门头上居然清晰可见“万寿宫”二个大字。这说明当时能仁寺内也供奉道家许真君的道场。当时能仁寺不仅有佛事活动也有道教论道的身影,

这与那个时期社会不安定、战乱不已有关,加上那时道教在普通民众中尚有强大的宗教影响,在道教信徒看来许真君是斩魔去妖的神仙,这正好符合当时民众渴求去灾祈福盼望社会安定的心理需求,也与清庭统治者大肆宣扬、咒骂太平天国为“妖魔”的政治需求有联系,再则与当年寺庙香火不济由“道教”参股其中也是一种因素。“释道共院”的情况至今在九江也不乏见,例如,位于九江新港鄱阳湖畔的“布袋古刹”就是一例。

原文配图

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九江摆脱清廷的束缚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管辖的地方,此时中国社会宗教活动中逐渐出现“释盛道衰”的局面,在民国初期千年古刹能仁寺最终重新成为单纯的佛家念经拜佛修行之地。

民国初期,九江一带先后归属江西督军李纯、陈光远、蔡成勋、方本仁、邓如琢统治,陈光远早年是直系长江二督之一,他在 1923 年倾向广州国民政府的赣南镇守使,而把蔡成勋驱逐,不久他自己又被赣北镇守使邓如琢打败。邓如琢,字和璞,阜阳城郊邓寨人,民国初期的高级将领,官至中央陆军第一师师长、南昌警备司令、江西省军务督办、五省联军赣军总司令。他在九江的故居邓如琢花园于 2007 年列为第二批九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他们这些先后的江西督军对民国初期能仁寺的兴衰起了一些直接或间接作用。

民国时期历任能仁寺的方丈有:修一、静修、禅静、惠禅、如相等人,他们先后执掌能仁寺法席。民国时期能仁寺寺院土地先后不断遭受蚕食和占用,从 1922 年拍摄的一张能仁寺老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到,在大胜塔下的一栋平房建筑大门外挂有一块招牌,上面书有“江西陆军被服厂”七个大字,照片中还有一位外国水手模样的人站在大门口外,此照片极可能是外国人所拍摄。在那个年代军阀混战不断,能仁寺常被江西督军们占用,寺内历任方丈也只有“敢怒而不敢言”的份儿,也就不足为怪了。

原文配图

更为糟糕透顶的是,能仁寺不仅有时被征作它用而且寺内土地也被霸占:1930 年法国传教士在九江的总负责人罗望达强占了寺院东南原“冰山雪洞”名胜所在地,兴建了九江修道院;1931 年 2 月基督教美以美会强行划去寺西空地,兴建基督教学校 ——诺立书院。在与官府勾结的西方洋宗教势力面前,尽管方丈惠禅率众据理力争并二次提起诉讼但均以失败告终。

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公元 520 年—549 年)的能仁寺在清末民初岁月风雨中的遭遇,向世人展显了那个年代特有的佛门艰难坎坷之路。

读后记:能仁寺的历史,其实相当复杂。上一篇曾经说过,它在佛教界中地位很高,也是基于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无论遭遇了什么,它一直没被完全毁掉。全中国,坐落于城市的寺庙,有根的有基的,其实已经很少了。

浔阳叙话

记录赣鄱历史,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

公众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