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 “憫農詩人”李紳⑴


這一次,我們來聊聊大唐有“憫農詩人”之稱的李紳。

說到李紳,我們首先會想到他那特殊的身份。他是大唐所有詩人中“官”當得最大的,和元稹、張九齡等人一樣,屬於唐朝詩人中少有的“宰相詩人”。不但官職大,品級也很高,“尚書右僕射”,官居“從二品”。

如果我沒猜錯,我想大家都應該很熟悉李紳那首流傳千古的名篇,《鋤禾》(又爲《憫農》二首之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這首詩裏,我們可以很輕鬆地瞭解到農民生活的不易、稼穡的艱難……

但曾幾何時,特別是最近這些年,我們在網上搜索“李紳”時就會發現,在很多文章、視頻中,“憫農詩人”李紳竟然成了一個生活豪奢、濫施Y威的貪-官W吏,甚至還有傳言說他“一頓飯要喫三百隻雞舌頭”,浪費的雞肉在院子裏都堆成了山……而《憫農》這首詩,也被說成是言行不一的李紳所流下的“鱷魚淚”。

大家不禁要問,這李紳“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李紳的祖籍,在安徽亳州的譙縣。公元772年,李紳出生在他父親的任所,浙江湖州烏程縣(即今天的湖州市區)的縣衙中。6歲時,其父因病去世,李紳就和其母親盧氏孤兒寡母、相依爲命。此時,家裏的經濟條件已經很差了,故猜想李紳可能是打小缺乏營養,所以個頭長得很矮小。

但李紳很有志向,讀書很刻苦,很早就靠寫詩出名了。當時他被人稱作爲“短李”,意思是說,他“人雖短小,詩卻寫得很精彩”。稍年長時外出遊學,就寫出了代表作《憫農》(二首)。除了那首大名鼎鼎的“鋤禾日當午”外,還有一首叫《春種》,“春種一粒慄,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這兩首詩是李紳在遊學途中,因感受到百姓之疾苦,由感而發後之作。詩中對農民的同情之心,躍然紙上。

李紳不僅詩寫得精悍,人活得更是強悍。唐朝時有句諺語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進士科作爲唐朝科舉最難的科目,50歲考上進士,都算是“年輕”的了。而李紳進士及第時年僅34歲,這不僅在當時,就算是放到現在,也絕對稱得上少年有爲

本以爲考上科舉,就能當官了、就能實現其“安邦興國”的理想了。可沒想到的是,朝廷竟讓他去做“國子助教”。這“國子助教”相當於官學的教書先生,按現在的情況來看,大抵就是北大、清華的教授。要知道,李紳可是出了名的“短李”,個子雖短志向卻不小,他一心想作出一番功業。所以在官學裏,這傢伙根本就靜不下心來,靜心地教育教學。因此這纔沒教幾天書,他就爲了心中的“詩和遠方”罷官辭職了。

辭職後,他的第一個目的地,是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但就是這趟南京之行,卻差點讓他丟了性命。

【未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