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社:關於道德經1

兩千五百年前的《道德經》,是如何傳承到今天的?衆所周知《道德經》是兩千五百多年以前,老聃著作的一部哲學作品。全書以“道德”爲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其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被後世譽爲萬經之王。然而《道德經》最早也不叫這個名字,也沒有八十一章,或許全篇也不到今日所見的五千言。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結合馬王堆漢墓、郭店楚墓的考古成果以及歷史中的記載,我們對《道德經》的來龍去脈做個簡單梳理。

一、戰國時期的傳承

按照先秦命名的習慣,老子所著之書,應該叫做《老子》,如同《關尹子》、《莊子》一般,以作者之尊稱爲書名。但事實上根據《戰國策》、《莊子》、《韓非子》等著作對《老子》的引用都是直呼其名的。

魏武侯之言曰:“故老子曰:聖人無積,盡以爲人己愈有……”。莊子一般尊爲:“老聃曰……”。韓非子作《解老喻老》引用原文時一再稱作爲“書”,在東漢的《老子銘》中“其二篇書稱……”,也是直接稱作爲“書”。可見《道德經》在早期並無固定的名稱。

郭店楚墓出土的《老子》,屬於公元前4世紀到3世紀之間的傳抄本,屬於戰國早期的傳抄本,其中甲組更爲古老,或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前後,距老聃辭世僅七八十年的時間。

今人將其定名爲《郭店老子》或《楚簡老子》,分爲甲、乙、丙三組,分別抄錄在形制不同的71枚竹簡上,且通過字跡比對分析抄錄者並非同一個人。

據裘錫圭教授的統計,去除重複的75字,三組共有1666字,大約是今本《道德經》的三分之一。據李建博士的研究,甲組《老子》本身具有系統的邏輯,即“內聖外王”的結構秩序。

我們可以根據郭店楚簡《老子》研究的一些成果推斷,早期的《道德經》並沒有形成五千字的篇幅,老聃寫完一千多字的祖本之後,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廣泛流傳。

因爲主要流傳方式是抄寫、背誦、講解,所以《道德經》在這一時期主要體現在不同作品對隻言片語的引用,韓非子是第一個系統解讀老子的人,但他並不是作全文的註釋,而是依老子之道理闡述自己的法治思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