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 || 唐詩藝術-23

06 唐詩的結構④

類似李白《越中覽古》的詩,還有很多。比如王昌齡的《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前三句所描述的場景,總給人一種“艱難、荒寒、蒼涼”的感覺。但到了最後一句,突然振起,“不破樓蘭終不還”。一下就把盛唐的高昂之音,在這最後的一句中給爆發了出來。純粹從詩作的角度來分析,這最後一句也使得這首詩的意境,“別開生面”。

除了上面這兩首詩作中體現出來的這種變化之外,還有另外的一種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是詩歌的結構有變,更主要的是,“詩歌的意境”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比如唐代詩人李涉所寫的《題賀林寺僧舍》一詩。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詩的大意是說,平常在閒居時,昏昏如在醉夢之間。聽說春天快要過完了,於是強打精神去登山。在這過程中遇到一寺院,於是就和這裏的高僧談了一席話,這個過程使人非常的愉快。(看起來這高僧給詩人的幫助還不小)所以最終,“又得浮生半日閒”——真來着了

詩寫得很得體,把詩人由煩悶到悠閒的情感變化,很清晰的給展示了出來。

據說到了宋代,有一個叫莫子山的人,也學李涉去登山,碰巧登山過程中也遇到一寺院,更巧的是他也恰好遇到一僧人。但他遇到的僧人和李涉所遇到的高僧卻完全不同。他見到莫子山,非得讓老莫佈施。不僅如此,還得讓老莫題詩留念。整套操作充滿了世俗之氣。老莫心裏非常不快,於是就在題詩時,將李涉的那首詩略作改動。詩云:

又得浮生半日閒,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終日昏昏醉夢間

將首句和尾句調換了一下,詩意大變。那種無可奈何的苦惱、鬱悶之情,躍然紙上。

由此可見,詩歌的“內結構”是可以變化的。而這樣的一種變化,能改變詩意。一般詩歌創作在注意“內結構”時,千萬要注意,不能一氣直下,一定要有曲折感。而這種跌宕起伏的曲折感,往往能讓詩歌妙趣橫生。

最後我們來看一首“無名氏”創作的《醉公子》。

門兒猧兒吠,知是蕭郎至。剗襪下香階,冤家今夜醉。扶得入羅幃,不肯脫羅衣。醉則從他醉,還勝獨睡時。

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個女子在“盼情郎”及情郎到來後的一系列心理變化。詩的大意是說,聽到門外的小狗在叫,知道是蕭郎到了。然後,這女子就急急忙忙的“剗襪下香階”,穿着襪子就跑出去迎接了。從這個動作,我們就可以看出,“蕭郎有一段時間沒來了”。如果每天都來,不至於讓這個女子如此激動。在這裏,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詩間有了幾層轉折。

而見到蕭郎後,心卻爲之一沉。原因是,“冤家今夜醉”。本來還想今夜好好說說話,可不曾想,蕭郎竟然已酩酊大醉。於是心情由剛剛的興奮開心而轉爲鬱悶。

接着說,“既然已經醉了,那總比不來強。那我就把你扶進房去,可蕭郎臨睡時卻不肯脫衣服”。這裏又是一轉。這一轉折後,女主人公又自我解嘲。“雖然不肯脫衣服,但畢竟他還是來了,解除了我一個人孤獨的苦惱。”所以就有“醉則從他醉,還勝獨睡時”的說法。

總體來看,這首詩從剛開始蕭郎的“到來”,一直到最後女主人公的自我寬慰,整個過程一轉再轉。與此同時,女主人公的情緒也由喜到悲,由悲至“寬解”,形成了諸多變化。

有人曾評價這首詩,說此詩“僅折轉多耳。且如喜其至,是一轉也;苦其今夜醉,又是一轉;入羅幃是一轉矣;不肯脫羅衣亦是一轉;後二句自家開釋,再是一轉,此詩賦盡醉公子也。

……

從上面的這樣一些詩作,我們可以看出,唐人在創作詩歌時對待“內結構”是非常注意的。如果把“內結構”和“外結構”作成一個比喻的話,外結構就相當於是一個自封閉的系統,而內結構則要求在這種封閉中,儘量的開放。前者是有限的,而後者則是無窮的。二者之間這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如何能在已經給定的結構中,自出新意進行變化,這對詩歌創作者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量。而唐代詩人大多都能做到這一點,這恐怕也是唐詩獨特的魅力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