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閱讀卡片第20天 《認知覺醒》第20/30天(今天的第一節) 《認知覺醒》第20/30天(今天的第二節) 《認知覺醒》第20/30天(今天的第三節)

《認知覺醒》第20/30天(今天的第一節)

◆ 第二節 單一視角:你的壞情緒,源於視角單一

【原文內容】

>> 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維立體的。

>> 我們觀察到的僅僅是無數個角度中的一個。如果不能強烈地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很容易以偏概全地對待這個世界,然後產生各種偏誤。

>> 一個人的性格和脾氣好不好,也取決於他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視角單一的人容易固執、急躁和鑽牛角尖,而視角多元的人則表現得更爲智慧、平和與包容。

>> 我們每個人因爲生活環境不同、經歷不同、學識不同,所以在看待同一個問題時,理解層次和還原程度也不盡相同。

>> 在“相機”這件事情上,我們一定要保持覺知,要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視角偏誤,時刻做好向上升級、向下兼容的準備。擁有這種心態,不僅我們自己能越來越完善,還能與其他人都合得來。

>>要想擁有多視角能力,就要進行刻意練習,直到形成新的路徑依賴。

>> 在焦慮、緊張的時候,不妨假設自己是一個局外人,用第三視角來觀察自己,你會發現自己的很多擔心其實是多餘的,因爲別人並不是那麼在乎你。

>> 如果陷入悲傷,無法自拔,那就假設自己處於十年之後,用未來視角反觀現在。

>> 很多人情緒不好,是因爲他們把自己做的假設當成了事實,在不確定對方真實想法的情況下,直接把情緒發泄了出來。

>> 無論什麼時候,你的筆或鍵盤都能幫你跳出單一視角,看到更多維度。

【複述一下】

世界是多維度的,我們限於自己的經歷和學識,通常會用單一視角看問題,於是會引發情緒等一系列問題。

我們可以通過刻意練習的方法來鍛鍊自己多角度看世界的能力,比如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站在未來的角度看問題、區分事實和假設等等。

可以藉助寫作的方法來仔細分析,光用腦子想可能想不清楚,寫作可以幫助理清思路,更好地多角度看問題。

【我的經歷】

我比較容易非黑即白,情緒很容易波動,看問題有時候非常固執。性格里缺少一些包容,有點吹毛求疵,比較容易以自我爲中心看問題,經常感到悲觀。這些大概就是沒有從多角度看問題的結果。

【行動起來】

讓我來試一試,從多角度看問題,想不清楚就寫下來。

《認知覺醒》第20/30天(今天的第二節)

◆ 第三節 遊戲心態:幸福的人,總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原文內容】

>> 我們如果能主動選擇和掌控所做的事情,就會產生內在動力,獲取幸福。

>> 一個人如果整天做自己不想做但又必須做的事情,日子就會變得灰暗無趣,然而面對壓力,我們真的就只能承受嗎?未必。或許我們的情緒和注意力只是被事情本身給佔據了,因爲困難和壓力總能把人的情緒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讓你很難看到其他角度。

>> 獲取掌控權並不難。當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須做”的事情時,只要在心裏默唸一句“咒語”,就可以讓自己跳出事情本身。這句“咒語”便是:我並不是在做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 事情本身並不重要,我們只是在通過它獲取另外一種樂趣,順便把這件事給做了。在心理學上,這個方法叫作“動機轉移”。

【複述一下】

我們要掌握做事情的主動權,遇到那些不得不做的事,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問題,比如想一想這件事是不是“對我有利”,或者“會不會好玩”,爲這件事另起一個名字,這樣一來就掌握了做事的主動權。

【我的經歷】

這一節就是上一節的一個例子,一個擴張。感覺沒什麼好說的。

目前來看,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爲了我自己而做,這可能就是科研的魅力所在,它給了我充分的自主權。雖然這種自主權對於非常拖延非常不願意動彈的我來說可能是一個大挑戰,但是它相對於直接去工作還是要好太多了,最大的優點是我並不會在看一天的文獻或者整一天的數據之後感到精疲力盡什麼都不想做,而我一直記得自己曾經去實習的時候,哪怕在公司裏一整天都在摸魚,坐地鐵回到學校之後也會什麼都不想做什麼力氣都沒有了。

【行動起來】

我想,是時候主動規劃一下做科研的進度了。

這可能是我一邊閱讀這本書一邊做知識卡片得到的最大的“認知覺醒”。我是爲了自己而做科研的,雖然我無數次這樣提醒自己,但還是偷懶不肯動。現在我決定振作起來。

《認知覺醒》第20/30天(今天的第三節)

整本書閱讀完畢!提前10天完成!

◆ 第八章 早冥讀寫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長之道

【原文內容】

>> 一旦認知上想通想透了,行動時就不需要用大把大把的意志力來支撐了。

>>無論學習什麼東西,都要努力琢磨它們究竟在講什麼,它們的實際意義是什麼,然後用自己的話將其重新講出來。

>> 所謂費曼技巧就是通過自己的語言,用最簡單的話把一件事情講清楚,最好讓外行人也能聽懂。

>> 你自己想明白的,是從你的體系中萌芽生長出來的。

>>

運動不是關鍵,運動之後的活動安排及環境刺激纔是關鍵。有效的模式是這樣的:在運動後的1~2小時內進行高強度、高難度的腦力活動,比如閱讀、解題、背記、寫作、編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複雜技巧的體力活動,諸如舞蹈、鋼琴,以及參加不同於以往的社交活動,如接觸新的環境、人物或事物,這麼做可以讓新的神經元受到刺激,不斷生長。換句話說,運動之後,腦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驗或挑戰,才能讓自己不斷地變“聰明”。

並且,“運動+學習”的模式需要堅持,因爲新的神經元從生長到成熟通常需要28天。

【複述一下】

1、認知覺醒,從潛意識到意識都完全認同了某個觀點,就不需要意志力來監督了,自己會不知不覺去做到。

2、費曼學習法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把學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話講清楚,講給完全沒有知識背景的人聽懂。

3、運動可以讓人變聰明,方法是運動完的一兩個小時要做高強度腦力活動,堅持一個月就能見成效。

【我的經歷】

我不打算把這一章的每一節分開來寫知識卡片了。因爲每一節的內容都不多,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早起、冥想、閱讀、寫作、運動”這五個詞而已。

我十分佩服作者能夠因爲一次認知覺醒就立刻做到早起,而且還是不用鬧鐘的早起。我大概是大一第二學期開始嚴重的作息混亂,因爲看小說而熬夜通宵不計其數,只有在期末考等DDL期間纔會稍有改善,一旦DDL完成就會故態復萌。

直到今年5月份,我終於下定決心要調整作息,要早睡早起,給自己規定了23點睡7點起的作息要求。從5月9日到今天10月17日,五個多月的時間裏,我5月份有三四次零點多睡,6月份有一次通宵,三四次兩三點睡,三四次零點睡,7月份和8月份有一兩次兩三點睡,三四次零點睡,9月份差不多也是這樣。10月份目前爲止有一次兩點睡,三四次零點多睡,主要就是上週有點放縱,最近有點做不到7點起,總感到睏倦。總體來說作息日漸變好,明顯感覺精力更充足,身體更健康。調整作息確實是一件非常需要毅力和決心的事,作者能僅憑認知覺醒就改變,實在太厲害了。我明明也看了不少睡眠書籍,不知道爲什麼就是沒有覺醒。

看了這本書以後,我覺得可以嘗試一下在鬧鐘響起之前醒來,雖然我已經有差不多一週的時間是7點鬧鐘響了也起不來了,但我相信這只是因爲我晚上睡得不夠早。說不定這一次也會是我的認知覺醒呢。

從6月份開始,我開始在早起之後鍛鍊身體,一開始只是做瑜伽,後來從8月8日開始做完瑜伽再站樁。我認爲站樁是一種類似於冥想的運動,對注意力和大腦是有很大幫助的。

非常遺憾的是,我以前完全不知道運動過後不做高強度腦力練習會浪費運動帶來的腦細胞,這四個月的運動的好處白白流失了。現在我知道了,哪怕就是爲了不讓這些好處流失,我也好好利用上午運動之後的時光,也許可以給自己計劃一個“早安,文獻”文獻閱讀月活動,好好鍛鍊自己的腦細胞。大約8點半到9點站樁完畢,9點半喫完早飯來到工位,那麼9點半到11點作爲固定的文獻閱讀時間,不要用看小說來浪費好不容易被運動激發出來的腦細胞吧。

閱讀的話,我確實讀正經書還不夠多,讀完之後的思考也有所欠缺。

寫作也是以自嗨爲主,要不就記錄生活,要不就發泄情緒,確實比較缺少反思,時常不敢去觸碰那些會讓自己難受和痛苦的點,比如說不敢記錄自己到底看了多少時間的小說,因爲總感覺記錄了時間就會給自己造成太大壓力,之後就會反彈。

現在想一想,我已經有兩三個月的時間每天記錄自己讀了哪些網絡小說了,是時候稍稍嘗試一下記錄讀這些小說的時段和時長,以便對自己有更多的覺知。原本以爲我會牴觸這種時間記錄的計劃,但是我現在感受了一下,好像牴觸心沒有那麼重了,甚至於按小時進行時間規劃的牴觸心也沒有那麼重了,可能是從週六、週日到今天週一,我都沒有心情也沒有動力開始做有產出的科研工作,每天都是用讀公衆號推文來假裝自己完成微習慣的方法來摸魚,讓我產生了一點緊迫感,感覺要有一點點改變了。爲了不引起自己的牴觸情緒,我不想讓這個改變太大,慢慢來比較快。

綜上所述,在作者所說的“早冥讀寫跑,人生五件套”裏,我都有在每天的日程裏做到,但質量還有進步的空間。首先要表揚自己都做到了,可見邁出了很好的第一步。然後鼓勵自己做一點點微小的改進,慢慢進步。

【行動起來】

1、繼續堅持早睡早起,算一下睡眠週期,嘗試在鬧鐘響起之前醒來。

2、早晨瑜伽+站樁,早飯後開啓“文獻閱讀月”,每天晚上睡前,把第二天要看的文獻的作者查一下,第二天開始看文獻之前,對作者說一聲“早安”,形成一種跟大佬對話的氛圍,可以在從寢室出門之前做這件事,因爲這樣可以大聲說出口。比如說“親愛的Urquiola,早安,半小時後見。”這就作爲我從10月18日開始的重點計劃吧。

3、閱讀和寫作暫時保持不變。

4、每日微習慣覆盤的時候,記錄一下當天看小說的時長,爲了方便記錄,可以在看小說之前和之後給自己發個微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