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去在意不朽的靈魂

我的朋友,你問靈魂不朽問題,這超出我們可以討論問題的範疇了,這個問題宏大,意見衝突很多,雖然有很多經典提及,但很難信服。


哲學家休謨曾寫過一篇名爲《不朽的靈魂》的文章,爲數不多的副本,在正式出版前就開始流傳開來,這部分內容被從他名爲《論文四篇》的作品中拿掉了。但這篇論不朽的文章,還是在1783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結束的那一年,連同另一篇有爭議的關於自殺的文章,以已故作者的名義一起出版了。

從此他一直被人詬病,被噴是個沒有上帝保佑的人。快樂的胖子受到了抨擊,卻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

休謨生病臨終,他家門口聚集了大量的人,這些人是想看看他,究竟對靈魂的態度是否有所改觀。

對於那些聚集在休謨家門外,見證他去世的人而言,結果不甚滿意。著名經濟學家、同爲蘇格蘭人的亞當·斯密是休謨交往多年的密友,認真的寫到,休謨的快樂,“及其最完美的自得其樂和順水推舟”,一直持續到其生命的盡頭。這個大胖子居然如此瀟灑!


斯密講述了一個幽默場景:休謨的醫生告訴病人,他會通知他們一個共同的朋友,告訴他休謨的病情有所好轉了。休謨不同意,他告訴醫生:“我相信你會說出真相,你最好告訴他,我會像我的敵人所希望的那樣快點死去,如果我有敵人的話:也會像我最好的朋友想得那樣,安詳而愉快地死去。”

不久以後,他就順利如願的去世了,如果他的觀點完全準確的話,那他這一走可謂了無牽掛了,讓很多人依然掛念他的想法。

作爲曾經的經驗主義者,休謨在其論文中堅持認爲,感官體驗是人們唯一的知識來源,在形而上學、道德和身體的基礎上,他對不朽這一觀點提出異議。休謨認爲,單靠理性,人們無法證明靈魂不朽。由於潛在的根本物質的概念,這是“完全令人困惑的和不完美的”,我們不可能對物質和精神的內在力量或者特定品質有確切的瞭解。

人可以將已知的身體的命運,與非物質的靈魂的命運做一個類比,根據經驗,身體一旦死亡,就會分解,最終再被大自然吸收;至於無形靈魂的命運,有跡象表明它是會落在靈滅論這邊的。


例如,休謨要求他的讀者考慮一下,古斯多葛學派的立場,他們相信精神物質或縹緲空靈的火在整個宇宙中彌散開來。就像個人的身體在死亡以後分解,繼而成爲新動物的組成元素一樣,個人的靈魂意識死後,也一樣會分解,重新分配給新的生命。

但是新生命無從辨別這個重構的物質或精神,也不知道以前的身份。

“因此,如果靈魂是不朽的,那麼它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如果我們不關心前一種存在,那麼也就不該關心後者”。

在休謨看來,對靈魂不朽所做的道德辯護也同樣有問題。例如,大家普遍認同上帝會獎勵公平正直的人和懲罰邪惡之人,這緣自造物主的擬人化品質,但這卻沒有反映在他所創造的宇宙中。

“我們可以斷言,無論我們得知神真正做了些什麼,都會認爲那是最好的,這樣說自然很安全;但是如果斷言,神始終會做那些對我們最好的事情,這樣說卻是危險的。”

對天堂和地獄的描述假設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人一一好人和壞人,“但絕大部分人遊走在善與惡之間”。一個公正的上帝怎麼用“永恆和無限的懲罰”來處置這些變化無常的人呢?鑑於高居不下的嬰兒死亡率,將世俗生活作爲一個試驗田的想法似乎不能成立,因爲有一半的人類都會在“成爲理性動物之前”就死去了。

因此,休謨指出一個事實,即一切事物都處於緊密聯繫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對象的改變也會對其他對象產生相應的影響。嬰兒時期身體和心靈都是極爲柔弱的,年齡增長以及身體疾病,都會影響到思維的清晰度,在深度睡眠中不存在意識一一所有這些現象都意味着人死亡之後會徹底分解。

這甚至就像樹木如果泡在水中就會朽爛,魚離開水就會死亡一樣明瞭,“身體以及思維和感覺器官的分解可使靈魂產生如此巨大的變化,這一變化能在身體全部分解之前就發生,我們還能想出什麼理由呢”?

就像帕斯卡,在大衛·休謨看來,理性不能帶領人跨越永生的門檻,“既然我們沒能發現其他媒介,可以確定這個偉大而重要的真理”,那就只有篤信神聖天啓的真實性,才能給我們帶來這樣的福音。

休謨和18世紀啓蒙運動中的許多其他重要人物,他們都偏離了帕斯卡的思想,他們也不願意打賭。在完全沒有任何經驗證據的情況下,選擇了不可知論,作爲唯一理性選擇。

未知生,焉知死?還是熱氣騰騰的追尋生活的理性吧,不要爲明天有太多嘆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